2001年10月24日

星期

   

重温博物学的知识与情怀

刘华杰

  博物学是一门内涵丰富的综合性学科,包括天文、地质、地理、生物学、人类学等学科的部分内容,它还不能等同于“自然史”(natural history),自然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科学史上,博物学传统是与数理传统同样重要的两大研究范式。

  博物学属于20世纪之前,那时大博物学家有布丰(1707~1788)、林奈(1707~1778)、居维叶(1769~1832)、拉马克(1744~1829)、赖尔(1797~1875)、达尔文(1809~1882)、华莱士(1823~1913)、法布尔(1823~1915)等,生物分类学、地质学、比较解剖学、进化生物学、生态学和动物行为学等能有今日的进展都与他们的“博物”分不开,他们的杰出工作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自然观乃至世界观。到了20世纪,当然也有不少出色的博物学家,如劳伦兹(1903~1989)、迈尔(1904~)、威尔逊(1929~)、古尔德(1941~)等等,但这时博物学的地位则一落千丈,原因是学科分化了、向纵深发展了。

  20世纪50年代前,博物学几乎是数理学科以外各学科的全部,但到20世纪末,博物学最多只是生物学或者地学的一个不起眼的分支。分子生物学家在分子水平上整合了生物学,通过操作DNA发展了一系列生物技术,对此博物学派只能靠边站。聪明的博物学家都通过走结合的道路获得暂时的生存。

  学术研究如此,各级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也如此。

  但是,与此同时,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生态、资源问题日益突出。保护地球、保护人类的家园成了时代最强音,而这些更需要整体的而非局部的、宏观的而非更深层次的理论阐述甚至激情。保护地球、保持生物多样性、爱护环境,一言以蔽之,热爱大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凭的是什么?是连高粱与玉米不分、沉积岩与火成岩不分、驴与马不分的书斋学识吗?

  当代教育已渐渐沦为生产的工具,沦为使人成为人上人的手段。

  那么恢复博物学、复兴博物学,便是一种选择,是教育界可以做的一项相对简单的工作。

  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在高校开设“博物学导论”全校公共选修课,目的不在于培养什么博物学家,只在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他们一般地了解大自然,热爱与理解生命及其多样性,从而在他们年轻时就给他们注入一种现代的科学与人文精神,其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这样的课程教什么内容?我以为至少应包括:少量天文知识,大量地学知识,适量生物分类学和进化论(或自然史)知识,野外生存与考察的基本技巧,适量生态学或保护生物学知识等等,重要的是用当代最新的非线性科学观、可持续发展原则和人文主义思想把所有这些知识贯穿起来。在这样的课程中也要介绍类似《沙乡年鉴》、《瓦尔登湖》中的学术思想和人生哲学。博物学的人生崇尚简朴、自然,反对奢华、贪婪,在此时的世界,显然有现实意义。

  要开设或者自修这样的课程,有哪些现成的“砖块”可资利用?我将推荐下面的图书:

  ●湖南教育出版社的三部书《天象的启示》(李启斌著)、《变幻多彩的地球》(陶世龙著)和《地质旅行》(夏树芳著),是讲天文学和地学的,是规划中的“博物学导论”课中最基本的内容。

  ●另三部书是地质出版社的《地球科学概论》(陶世龙等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漂移的大陆》(金性春著)和《化石漫谈》(夏树芳著)。《漂移的大陆》专讲地质学中的板块学说,是到目前为止我所知道的同类书中最好的。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生物进化》,是已故张昀教授的著作,对于了解进化生物学是一本好的入门书。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植物生物学》(周云龙主编),也可作“博物学导论”课的参考书。湖南教育出版社新出方舟子著《进化新篇章》,是难得的一部宣传达尔文进化观念的著作。

  不过,我一直没有发现较好的关于动植物分类学的普及性读物。这恰是“博物学导论”课中极重要的一部分。如有哪位知道,请推荐。

  (本文编选自《一点二阶立场》,编者有删节。)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