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24日

星期

   

经济观察
1.7万亿元市值换来纠错机制
――证监会叫停国有股减持引发思考

本报记者 潘圆

  市场以特有的方式,再次表明了自己的看法。正如一位股民所说:“全线涨停说明了一切。”“证监会叫停国有股减持,并非暂停,而是就此停止。”经济学家吴晓求说。在今天下午的对国有股减持的研讨会上,几乎所有与会的专家都对这种知错能改的态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著名股份制专家刘纪鹏说:“一项政策执行3个月后果断终止,这在中国证监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是监管部门广泛征求意见、尊重市场反映、调整政策的结果,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它标志着资本市场建立纠错机制的开端。”

  与此同时,由于此次下跌发生在沪指狂泻600余点后,此举也被一些人疑为“托市”。对此,刘纪鹏强调:“此次市场下跌,不当政策的因素占了相当大的成分。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中国股市却在宏观经济向好的形势下出现了持续的阴跌。这与国有股减持方案不当所造成的‘砸市’是不可分的。因而此次是‘纠错反正’,还市场以本来面目,并非托市。”

  伴随着大盘的全线飘红,对于国有股减持方案的思考也正步入高潮。“这次推行国有股减持方案其实是花了西瓜价捡了芝麻果,为了不足几十亿的社保基金,市场在3个月中损失了1.7万亿的市值。”刘纪鹏说,“事实上国有股减持引发如此大的震荡是出乎人们想象的。国有股减持主要是在新发环节,国有股减持10%的比例似乎并不大,然而人们忽略了其背后国有股、法人股的全面流通问题。如同小地雷后面拖着一个大地雷,政策制定者看到的只是前者,而后者的潜在威胁,直接导致了市场的恐慌。”

  应该说对于减持国有股,人们是持支持态度的。但其减持方案尤其是定价方式则遭到了广泛批评。北京大学的曹凤歧教授撰文指出,定价是对公众股的不公平,通过高溢价发行使国有股的净资产大幅增值,其实是利用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形成不公平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国刚认为,这是低质资产高价卖,与民争利。而刘纪鹏则强调,国有股减持办法从根本上缺乏法律基础,违背了同股同权的基本法理。他说,曾有人试图用公共产品的公共政策来解释国有股减持的法律依据问题,认为不流动的国有股可以作为公共产品按公共政策流通。这种说法没有考虑到中国的特殊情况。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部门的角色定位是单纯的监管者,而中国的政府部门既是所有者又是监管者,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与这种给予特殊政策的国家队踢球,是没有取胜希望的。而国有股减持方案相当于赋予了国家队“特权”,并由此导致了市场信心的崩盘。

  毫无疑问,我们在为减持国有股错误的方案付出代价,痛定思痛,人们在反思,叫停之后我们又当如何?

  显然,证监会召集专家进行集体磋商的目的就是为了下一步寻找良策。“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挫折而放慢改革的脚步。”刘纪鹏强调,对国有股、法人股等中国证券市场上遗留的问题,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国有股、法人股的存在有其历史原因。正是由于保留了国有股、法人股,从而回避了公有制与私有制的争执,确保了证券市场的建立和迅速发展。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股、法人股不流通的历史使命应该结束,对国有股、法人股的流通问题必须尽快妥善解决。

  “当务之急是尽快推出新的国有股减持方案。”刘纪鹏在此次会上提出了“股转债”的方案。他说,此方案的特点是通过回购的方式减少国有股,从而减少总的股本,相对增加流通股的比例,由此可以绕开在解决存量国有股流通中面临的不流通股变成流通股所造成的瞬间扩容太大,市场根本无法承受的问题,“股转债”方案与其他几个方案一起引起了证监会有关领导的重视。他预计,未来的国有股减持方案很可能是一种综合方案。“无论采取哪种方案,符合法理规定、市场理念、追求多赢,无疑应该是制订国有股减持方案所追求的宗旨,这就是财政部筹到社保资金,证监会规范上市公司股本结构,股民认为利好”。

  由于此次国有股、法人股减持恰逢政府加大监管力度清理违规资金之时,两股力量的交汇使得人们对此轮大盘的阴跌一直持有不同的看法。据媒体报道,有经济学家认为始于6月的股市大跌是一场“革命性变革”。9月份由中金公司许小年博士主笔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认为,目前的市场调整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健康的。更有专家估计,当指数跌到1000点左右才可能是“较干净”的市场。中国的股市应该推倒重来。但刘纪鹏等专家则对此持激烈的反对态度,他说,目前要警惕的一种现象是全盘否定中国的资本市场。如果说这种说法不是出于对中国股市的不了解,不是出于一种无知的话,就有可能是别有他图。

  刘纪鹏说,中国正在迎来一个发展机遇,中国的证券市场又何尝不是如此,珍惜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珍惜今日的局面是人们共同的心声。

  (本报北京10月23日电)

 

股市扯起“大红旗”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