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1月8日

星期

   

科学与社区居民亲密接触

本报记者 陈娉舒

  “基因究竟会引起哪些伦理、法律和社会方面的问题?人类基因组研究打开的是怎样的‘潘多拉盒子’?基因隐私如何保密?……”面对围坐在周边的一群上年纪的“学生”,复旦大学生命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卢大儒教授讲座的题目是《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的启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例子娓娓道来。

  这一幕,出现在11月6日上海闸北区的一间会议室里。会议室被布置成临时课堂,几十张桌子密匝匝三面环围。课堂上的师生很特殊,学生是来自闸北区共和新路街道20个居委会的居民,老师则是来自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两个多小时的课,见不到惯有的“老师讲学生听”沉闷枯燥的课堂气氛,只见话筒不断在专家和居民手里交替传递,不同年纪、不同职业的居民不断抛出一些疑问或个人见解,面对一连串的“问号”,卢大儒、第二军医大学谈祥柏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沈铭贤教授轮番“接招”。

  这是闸北区共和新路街道举办的一次社区科普沙龙。“沙龙强调的是,科学家和群众进行一种平等的、双向式、没有禁区的讨论交流。”共和新路街道负责人介绍说。

  科普沙龙在闸北区不是第一次举办。早在1997年初,闸北区科协就请来了解放军政治学院上海分院的教授与社区居民共同探讨“知识经济”。随后,科普沙龙在闸北区下属各社区蓬勃发展。今年4月,由中国科协批准立项、中国科普研究所承担的名为“以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的科普内容和形式”的研究课题正式启动,上海、湖北、云南被定为首批实验点。闸北区科普沙龙活动作为上海市惟一入选项目,被纳入该研究课题。

  很快,一批习惯埋头做研究的学科专家,在中国科普所总课题组专家和闸北区等有关人员的策划下,轮番走进社区,和居民们面对面“煮酒论科学”。

  “科普沙龙,选题必须有社会需求和趣味性,方案的设计要严密,强调在活动中注入科学精神,专家与公众的讨论必须是交互式的。”总课题组组长、中国科普所青少年科普室主任翟立原强调。

  哪些居民来参加沙龙?“自发”,延新居委会一位居民说。据这位居民介绍,每月的沙龙主题、时间、地点等,在各居委会黑板报上公布,小区广播再次通知。

  事务繁忙的卢大儒教授此前出席过不少学校、企业组织的报告会,但走进社区与居民谈科学,这还是第一次。同样是第一次出席社区沙龙的沈铭贤教授说:“社区科普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科学家做客街道社区,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科学家成为社区常客,团中央少年部副部长高洪对此兴奋不已:“这与团中央在中小学生中培养一批‘小问号、小发现、小能手’的目标不谋而合。”高洪认为,科普教育对象很大一部分是中小学生,他们每年有170多天的假日在校外度过,对其进行科普教育光靠学校承担远远不够,需要社区的支撑。社区中的互动式教育,有助于满足学生多元化的科普需求。

  据悉,11月8日至14日举行的“2001上海科技节”,仅闸北一个区就将有大宁路街道等3个社区举办5次科普沙龙活动。届时,还有6名院士的电视科普报告会在东方电视台逐日播放。

  科普沙龙仅仅是上海社区科普的一个缩影。仅一个共和新路街道,已创建市级科普基地3个,市级科普居委会1个,区级科普教育基地两个,区级科普居委会15个。科普基地由街道与辖区内单位共建,几年间组织参观学习的人次已达百余万。同时,出现了20多个学习型小区,居民自发建立“家庭图书交流网”,搞科普讲座,办科普征文和知识竞赛。上海全市目前建成的科普村(街道)已有115个、科普基地100多个。

  中国科普所的专家称,让科学跟居民“亲密接触”,并不单靠科普沙龙一种形式,还建立“科普茶苑”,抓住居民关注的热点开设科普课,倡导科技专家编写小品、快板书、歌词等,通过曲艺、花灯歌舞、民歌对唱等诠释科学知识,并注重多媒体演示和科学小实验。据透露,中国科协的这一课题,下一阶段还将扩至10个城市社区实验点、6个农村实验点。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