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1月13日

星期

   

市场撕开人事改革口子
――人力资源开发叩响国策大门(上篇)

本报记者 罗旭辉 从玉华

  “我再也不用上书了!”

  潘金云当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时间并不长,但他为使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在国家政策中能够得到体现,已经奔走呼吁了十多年。

  一些部委的领导每次见到他都要问一句:老潘,有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

  11月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高级论坛上,潘金云如释重负:“我再也不用为人力资源开发上书了!”

  1988年,在国家计委工作的潘金云,在国际劳工组织帮助下,召开了中国首届人力资源开发年会。会后,他将与会者论文编成国内第一部人力资源论文集,并提出:中国第一资源是人力资源,应将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基本国策。然而,没有一家出版社敢出这本书,理由是:“观点与当前普遍认识不符,可能引发政治后果。”此后,他几次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上述观点,均无回音。

  今年3月,在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潘金云再次递交要求将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基本国策的提案。这一次,中央有关部门郑重答复:你的提案得到高度重视。中央虽未正式使用基本国策的提法,但实际上已明确人力资源开发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人力资源正在不断升值———潘金云只是众多先知先觉者中的一个。

  王莉娟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杂志任编辑。近年来,她明显感觉该杂志在社会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今年,该杂志举办首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论文大赛,参赛者多达300余人,分别来自企业、高校、政府等各行各业。

  朱勇国是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去年以来,40多家国企老总请他为企业做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其中包括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室总体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室总体部等军工企业。

  曾湘泉是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以前,他应邀到各地大学讲人力资源管理课,听众是清一色的老师、学生,见不着企业家———他们只愿意听金融和投资类的课。但最近他到中山大学讲课,不少国企和民企老总专门赶来,课后还围着他感叹“吃了一顿好快餐”。

  1996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首次招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曾院长到北京中山公园做高考咨询,许多家长问:人力资源管理是干什么的?是不是搞计划生育的?一位副校长随后对曾湘泉说:“你们和国际接轨,把‘人事管理’改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不是太超前了?”

  如今,中国近60所高校开办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市场提升人力资源价值

  “是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撕开了传统人事制度改革的口子,提升了人力资源的价值。”曾湘泉这样分析人力资源变得重要起来的原因。

  他解释说,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从生产资料、消费资料、资金到劳动力,都由计划配置。其理论依据,一是经济活动信息能完全被计划当局收集到,且能够加以处理;二是人们能够自动完成计划当局指派的工作任务,即不承认存在人的工作动力机制问题,结果造成对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漠视。

  他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多元化,劳动关系表现为组织与员工的契约关系,组织和个人的风险和责任完全由各自承担。由此引发组织之间的竞争机制,要在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在契约关系下,员工激励问题也十分重要。如何吸纳、维系和鼓励优秀人才,成为组织的战略任务。

  对此,首钢团委书记王传雪深有感触。为适应入世后市场竞争需要,首钢已做出向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转型的战略决策。这一任务,须由大量具有全新知识结构的人才担负。然而,首钢9万青年中,50%的青年仍是“钢铁知识结构”,不能适应公司长远发展需要。

  为此,首钢人事部、团委联合下发《首钢青年新世纪成才计划》,以营造青年勤奋学习、岗位成才氛围,培养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要求的合格青年人才。计划明确提出,到2005年,实现100%管理岗位青年熟练操作计算机,100%青工至少参与一项创新、创效项目,100%青年技术人员掌握一门外语等10个目标。

  正如曾湘泉所说:“改革开放后,中国企业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物质短缺阶段,这时供应处长最重要,因为他能跑来材料。二是资本短缺阶段,财务处长最重要,因为他跑银行。现在,企业已进入人力资本短缺阶段,这时人力资源部部长应该最重要,因为他除了继续承担传统的招聘、甄选、薪酬和培训任务,还要支持组织变革和质量改进计划,参与组织经营管理全过程乃至战略决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加入WTO过渡总体战略和政策研究”课题组最近完成的一份报告认为,我国加入WTO初期,就业矛盾有可能加剧,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人才资源短缺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国内外企业对高素质劳动力特别是专门人才的争夺将更加激烈。

  美国一位人力资源专家在《美国人力资本发展趋势及最新动态》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美国企业发展的核心。企业人力资源部对企业战略决策的影响,已由过去的15%升至25%;劳动力管理职能由25%升至50%;人事行政事务职能则由60%降至25%。

  企业:人事制度不改,死路一条

  目前,国内意识到人力资源重要性的企业,还只是少数。虽然一些企业设置了各种CEO、人力资源总监,但不少是换汤不换药,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向人才开发的转变。

  曾湘泉指出,很多国企老总根本不知道人力资源管理是怎么回事,人力资源管理者被当做带有一定级别的行政干部。不少民营企业是家族化管理,太太当财务处长,小舅子当人事处长,也面临走管理职业化道路的问题。“他们不知道管理的本质是人力资源管理,通过提升人员素质、创造团队精神、设计组织架构和激励机制等,让别人做自己想做的事。”

  李斌刚刚离开北京一家国有企业,在一家外资企业人力资源部工作。曾在该企业人事处工作两年的李斌回忆说:“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企业进人太随意,是拍脑袋拍出来的。每年11月,人事处向各分公司及下属单位发下一年度人员招聘需求计划。分公司经理、厂长开开会,问需要几个人,然后凑齐数。最荒唐的是,有一次,整个公司汇总起来,需硕士生两人、本科生40人,我到总裁办公会议上批准。总裁说,这么大企业,怎么才招这么点人?不行!硕士生至少要10个、本科生至少要60个。我不知该怎么办———各分公司要的人数都在这,多余的人,没地方安排。后来只好拿来需求人员计划统计表,在这个公司上加两个、那个公司上加三个。”

  在人们脑海里,人事管理是一种万金油式的工作,似乎什么人都可以干。李斌谈起自己过去工作时说,下属单位报人员计划时,岗位描述和要求都不清楚。招一个人到底要去哪、做什么事情,没有明确定位,导致招聘无序,专业对口就大致可以了,只不过再多问一下老家在哪儿,对人的素质和技能了解非常肤浅,没有一套科学方法来衡量。简历拿回来后,先把领导打过招呼的人选出来,剩下的简历就像翻书一样,将制造粗糙的、和公司需求专业相距较远的简历筛选出去,剩下的就送给各部门负责人,由他们决定谁参加面试。他们效率特别低,一般两三个星期都没回音。面试也完全是走过场。

  “我1999年、2000年招进130多名学生,30%是关系户。由于上述原因,企业人员流失十分严重。1998年以来,该企业每年流失者都超过100人。”

  令李斌感到伤感的是,这种状况并未引起企业高层人士对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视。相反,该企业利用国有企业留京指标多的优势,从中获利:该企业每年都要与新分来的大学生签订长达6年的劳动合同,违约者一律要交两万元违约金才放行。李斌曾写过一份该企业人力资源状况分析报告,企业党委书记看完后轻蔑地说:“学生气太重!”

  李斌说,到新的外资公司后,观念大变,感受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化,对人的评价和管理已经从单纯备档、招人、提拔等,转变为提升素质、创造团队精神、设计组织架构等。

  对此,曾湘泉评价:“传统人事部门是以管人的政工部门出现,人事部门不做‘人’的事;现代人力资源制度是经营人,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高层不转变人事观念并果断改革,招不来人、用不好人、留不住人,就只有走向死亡。”

  新闻链接

  今年5月,北京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随后又举行了大型人力资源论坛。10月,在上海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成为本次APEC会议期间最热门话题之一。中国提出的关于人力资源建设的《北京倡议》,是一项重大成果。江泽民主席在宣读《领导人宣言》时指出,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既是长远的考虑,又是现实的需要。人力资源开发已成为亚太经合组织合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各成员共识最广泛、合作基础最好的领域,“我们应把这个战略选择变成具体的战略行动,稳步推进,务求实效”。再过一天,2001年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高级论坛将在上海召开,论坛主题是:“入世后,如何应对激烈的人才战争”。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