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1月18日

星期

   

我们没有退路
――南京军区办师团职领导干部专修班引发的思考

本报记者 李雪红

  过了十几年,我们再相会,知识多老化,基础太薄弱,重新进课堂,咬牙从头学,因为我们没有退路

  1.特殊学生

  今年3月初,正是高校开学的日子,南京理工大学校园里多了一群扎眼的军官,他们是南京军区师团职领导干部专修班的首批学生。

  这40名平均年龄38岁的学生都是南京军区所属部队在职师团一级的干部。从现在起,他们将离开熟悉的部队,告别忙碌的工作,在这座校园呆上一年半,然后再到部队实习半年,才算正式毕业并获得大学本科文凭。

  2.起因

  为什么要让这些“都一把年纪了”的军官重返课堂?南京军区官方的解释是“为加紧培养既懂政治又懂军事,既懂指挥管理又懂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指技合一),为适应军事斗争准备形势发展的需要”,才让这些目前部队建设中的“中坚和骨干”、“未来战争作战指挥的关键层次”回炉充电,提高素质。

  军区干部部任免处黄处长的解释更直观一些,部队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和新装备大量进入部队,对干部素质,尤其是科技素质提出挑战。搞演习要到武器生产厂和设计单位请“保姆”,外文说明书看不懂,只好让进口雷达在操场上“睡觉”的现象在部队不是笑话,而是真事。在装备日益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强调要实现人与装备的最佳组合,“指挥官没有科技素质,‘最佳组合’就实现不了”。军官需要再学习,而部队现有的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级培训机制远远无法满足干部继续培训、学习的需要。以南京军区为例,师团职干部一年的培训名额不足1%,而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部队建设的改革和发展又等不起,于是军区党委决定,采取依托地方高等教育办专修班这个“特殊措施”。

  3.什么

  办班决定一定,学什么就成了焦点。

  在办班的可行性和需求性调研中,军官们反映最强烈的是“科技素质差尤为突出”,这首批40名学生虽然十几年、二十年前都是地方高中生参加高考后,上的军事院校,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许多还是我军首批“学生官”,是以“高科技人才”的身份进入部队的。但时光流逝,知识老化、缩水,尤其是科技文化知识严重“跟不上趟”是摆在眼前的事。

  军区决定与南京理工大学联合办专修班,可怎么办,理工大学“也没有先例可循”,部队对专修班的培养要求和目标使这个班“放在哪个系都不合适”,没有哪一个现成的专业设置适合这个班。

  军区决定根据这个班学生的特殊情况和特殊培养目标,创造一个全新的军事指挥干部办学模式。他们请来解放军理工大学、南京政治学院、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南昌陆军学院、南京理工大学的有关专家,与军区军训部、干部部一道,反复研究一个问题:给这些学生上什么课。理工大学把全校50多个专业的所有课程、科目都拿来研究,看哪些课程适合这个班。

  日前,记者从专修班的教学计划上看到,该班学生必须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完成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军事科技与装备概论、控制技术基础、军事运筹学、军队战时思想政治工作等25门专业课程,另随时增设时事、高科技等专题研究讲座。

  据说,当初有关部门为专修班设置的课程比例是,基础文化、科技知识、军政指挥分别为3∶3∶4。军区一位领导看后说,得改。于是才变成了现在的4∶4∶2。“要以科学文化为主”。这位领导说。

  4.一学期

  应该说,这40人能坐在教室里很不容易,都是过五关、斩六将过来的。

  年龄、职务有严格限定,还必须是军区人才库里的后备干部,然后再由理工大学出题并监考。107个候选人,刷了一轮剩90,真考时只有87人,有3人见“真考”而自动放弃了。一共考3门:语文、政治、高科技。60人上线,再刷,才淘出这40人来。年龄最大的41岁,最小的34岁。

  还没来得及品尝胜利的滋味,令他们难堪的摸底考试开始了:英语和数学。

  已是大半年前的事了,但这些学生一点没淡忘那一幕:当监考老师宣布考试开始后,教室里响起的不是笔尖划纸的刷刷声,而是此起彼伏的叹息声以及漫无目的翻试卷的哗啦声。也难怪,他们中有的离开学校已经25年了。“3月刚开学那阵,我只要一去专修班,看到的都是愁眉苦脸,叫苦的,要求减课程的,还有要求退学的。5月我再去,情况大变,看到笑脸了。”黄处长对这些特殊学生的变化体会最深。

  他们当然该笑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6门课程全班学生每门的平均成绩都在80分以上。以至于理工大学的领导层感叹:如果在校大学生都有这种学习劲头,我校的办学质量就能再上一个层次了。

  这个变化太大了,记者问他们怎么变的,“没有退路了,只好硬着头皮学呗。”

  5.们没有退路

  “硬着头皮学”是事实,“没有退路”才是原因和动力。这是记者在专修班采访的最大感受。

  吴惠芳是“硬骨头六连”所在团的团政委,1984年毕业于南京炮兵学院。“20年前,我们经过高考来到部队,被称为有文化有知识的科班出身的‘学生官’,我也觉得自己的文化算高的。现在一学习,再回头看过去,心里真后怕。”

  1999年,吴所在的团要搞局域网,他举双手赞成,就是“什么都不懂”,“只管批钱”。团里有了局域网,他这个团政委虽然不懂,“还觉得自己思想挺解放的”。现在学了网络知识,才发现当初做的“太落后了”。

  “我们现在面临的工作对象发生了重大变化,硕士连长、大学生战士、新装备、新训练手段太多了,我们这些20年前的大学生不学习、不提高,就没法干了。”

   有吴惠芳这样感受的当然不只他一个。卢洪从1998年开始当某训练大队的大队长,“也没觉得哪点不适应”。现在要适应新的兵役法,缩短学员训练时间,采用电子教案,实行计算机教学,“这下我惨了!”

  去年中央电视台到卢所在的大队拍一部反映他们教学改革搞得好的片子《科技练兵的领头雁》,其中要拍卢大队长用电子课件教学的镜头。“可我什么都不会,只好让别人先放好,自己再敲敲键盘,比划比划装样子。”卢说那个情景对他的打击特别大,“其实现在学了之后才发现那是一件多么简单的事”。所以卢说再苦他也要学下去,“就为了今后不再受那种打击也要学”。

  高炮团挖火炮掩体,挖成什么形状,各连自行其事,有六角形的、有圆形的。团里下命令要求统一挖一种形状,“可又说不出让人服气的理由”。团长汪志斌在专修班学习后开了窍,“再搞掩体设计,我就会用数学来计算了,什么形状出土量最少、费工时最少就用它,保证大家又欢迎又服气。”

  某装甲师装备部副部长宋朝阳1999年曾担纲搞过一个当时很成功的网上练兵课件。“可现在回头看,当初虽然用的是电脑,但弄的还是老一套,仅仅是把纸上作业搬到了计算机上,从内容、层次上根本没有创新。”

  据了解,1984年以前,我国的军事指挥院校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极少,主要学军事技术、指挥、政治,有的学校学一年英语,有的学半年,有的干脆没开英语课。当时也只设大专、中专。“所以我们这些20世纪80年代初军校毕业的师团干部普遍具有大专的军事知识,而只具备高中的文化知识。”近年来,南京军区所属部队也强调学习高科技,办过不少班,开过不少讲座,也搞过针对某一新装备的专项培训,“但这只是让大家知道了某些高科技装备的皮毛,并不能解决军官科技素质差的根本问题,离‘形成战斗力’差得还远呐。”某集团军王文力团长的话引起大家的共鸣。

  他以自己所在的师为例,没有一个团长、政委懂英语和具有大专、大本的文化基础知识。科技练兵搞模拟训练,“我们不会用计算机”,上级要求大家钻高科技,“我没有基础知识,钻不进去”。王文力买了不少计算机方面的书,“不怕你笑话,根本没怎么动”。

  由于知识老化、缺乏基本科技素质而在实际工作中遭遇尴尬、遭遇挑战的经历,专修班几乎人人都有。王治平是浙江省舟山警备区副司令,当初所在的部队搞科技练兵,研究用“万炮万枪齐发打武装直升机和巡航导弹”战术,他是积极的参与者和鼓励者,“还受到过上级表扬”。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他才发现当初的研究试验已超过了武器装备的极限能力,缺乏科学依据,“纯粹是瞎猫碰死老鼠战术。”王副司令自嘲说。

  前年上海在全国率先组建民兵导弹连,去年江苏搞科技动员,常州搞民兵网络攻防课目,他们请军区司令部动员部管这些工作的组织动员处处长葛永宏前往指导。1980年就考入南京陆军学校的葛处长去看了以后“莫名其妙,更提不出什么问题”。当时葛就觉得“不学习,这个处长就当不长了”。

  “专修班办得好,但办得太晚了,太少了”。记者在采访中切实感到,青年军官渴求、需要继续学习的愿望太迫切了。“我们即使上了专修班也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管今后一辈子。在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加快的时代,我们实际上面临一个终生学习的问题。”军区青年处长长肖征忠的话可以说是大家的共同心声。

  为什么当年的佼佼者今天会面临如此险恶的危机,毫不留情的挑战?军区司令部军训部训练处处长陈宏不止一次地思考过这个问题。

  资料显示,美军每晋级一次都要先进修,从尉官升到将军共9级,大约要在院校呆上8年。俄军从士兵升到元帅,在院校学习时间为工作的一半。无论是美军还是俄军,军事院校都非常强调基础文化学习和军事指挥与技术兼修。“美国最著名的理工大学加上军事,就是西点。”美国西点军校校长说。

  而我军目前实行的三级培训体制是,当战士时上了初级培训,即可管从士兵到正营5级的晋级,上了中级培训,即可管从副团到正师4级的晋级,上了高级培训,即可管正师以上各级的晋级。即使是这样的培训也不是每个军官都能享受到的。以南京军区为例,只有约三分之一的军官晋级能做到先培训后晋级,尽管我军有“晋级须经正规院校培训”的要求。

  即便是有幸得到培训机会,培训的内容“也主要强调军事指挥”。吴惠芳现身说法:如果没有专修班,我要么没有学习机会,即使有,也是上中级指挥培训。我20年前学初级炮兵指挥,学完指挥了20年炮兵,上中指再学炮兵指挥,知识面太窄了,根本满足不了工作的需要,即使将来上高指,也补不上文化这一课。

  “专修班好就好在它求实,老军校生差的就是文化。如果还按过去军校的培训模式,解决的还是末而不是本。”陈宏说,其实华罗庚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提出我国军事教学的科技含量太少,并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提出新的划分,但华老的思想没有得到体现。

  6.前景

  尽管军区上下都看好专修班,40名学生也颇感“很有收获”,但黄处长的心还一直吊着:因为是全新的办学模式和不同于任何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修班的专业名称至今未定。

  现在暂定的“管理科学”总部认可,学校也认可,就等国家教育部批。9月份,总部业务部门向教育部有关领导反映,答复是“开设新的专业目录是非常慎重的,管得很紧”。黄处长说现在只好一边学一边等吧。

  7.影响

  虽然连个正式专业名称还没有,专修班在南京军区却已是“香饽饽”,老虎班、虎豹班的美誉尽人皆知,早早来咨询下一期考试情况的人络绎不绝,继续学习成为青年军官的热门话题,连许多营以下的军官都纷纷来请求也给他们一个学习机会。“其实这些青年军官刚毕业不久,可以说还没遇到危机。但知识更新的速度、老军校生的前车之鉴,使他们更早、更清醒地认识到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们的要求既是对青年军官培养工作的期望,更是挑战。”

  8.应急与长远

  说“挑战”是有原因的。按军区计划,专修班初定办3届,每届只限40人。“无论别人怎么说专修班好,但办专修班实际上是一项非常应急措施”。

  一时的人才断档可以用“非常”来补救,但人才培养毕竟需要长远而正常的环境和规划。正如卢洪所言,如果军事指挥院校的教学方式不改革,教学内容不改革,就无法培养出指技合一的复合型人才,就无法适应当前部队的工作,这样的毕业生就会遭遇我们曾经遇到的尴尬。如果不能为各级军官提供经常的、有针对性的继续学习机会,今天的佼佼者明天同样会面临被淘汰的危机。

  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认为,人类的科技知识,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中叶是十几年增加一倍,现在是每3至5年增加一倍。“如果青年军人的继续教育问题得不到关注和重视,那今后在人才培养上还得办这种‘应急班’,而且频率还会加快。”大家对陈宏的看法颇为赞同。

  做了十余年军队干部工作的黄处长很了解这个状况,但按有关规定,“军区一级只能管初级培训和在职培养”,更大动作的人才培养改革措施,还“只能寄希望于总部机关”。

  编后

  一位大学毕业已10年的青年朋友说,他在大学里学的知识,至今还管用的是一些基础文化知识,占他现在工作所需知识总量的10%至15%。

  知识爆炸、知识老化、知识折旧、继续教育、终生充电……这些新新词汇越来越让现代人感到,时代在用发展这条鞭子不断地抽打驱赶着自己,让人不敢懒惰,不敢满足,不敢停留。

  高素质青年军人的内涵不是一承不变的。如果不能持续不断地充实与时俱进的知识,今天的高素质明天可能沦为低水平,时代的鞭子就会毫不留情地抽打你。

  身处军队现代化建设潮流、肩负保卫国家安全使命的40位军人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鞭打。

  亲爱的朋友,你呢,你感受到了吗?如果你关注这一问题并颇有心得,我们期待着你的见解能变成稿件。来稿请寄:北京《中国青年报》军事部,邮编100702。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