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1月20日

星期

   

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探访(四)
让流动儿童有书读是硬道理

本报记者 邹艳娟

  从事贫困地区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多年,又曾在北京周边走访过100多所打工学校的社会学学者韩嘉陵博士强调说,义务教育,是强迫教育也是国民教育,国家必须主动负担及统筹起全民义务教育的责任。即使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义务教育也是国家行为,即政府有责任担负起提供有利于儿童入学的各种条件及机会,人民也同时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为流动人口子女创造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是政府行为,不是一个地区的教育部门能够解决的,还涉及到公安、物价、工商、计划生育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不能将流动人口儿童教育的责任推给地方政府,也不应该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将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责任推向市场。

  中国劳动力资源研究会学者徐鲁平提出,实行无地域、普遍性的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制度应该是个方向。在一些发达国家不存在孩子非要在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甚至没有户籍制度。难道我们能因为户籍问题就限制人口流动吗?我们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特别是义务教育体制应该为符合这种新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完善。

  徐鲁平认为可以采取两种办法。第一种应该大幅度降低乃至取消城市中公立学校的赞助费。因为主要是赞助费构成了一个高门坎,阻挡了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第二个方法,对现有的打工子弟学校,政府应该介入,应该加以规范和管理,不能放任自流。

  北京市石景山区教育部门的调查中提到,私人办打工子弟学校没有要国家一分钱,就解决了相当一部分外来人员子女的入学问题,对这些未来的中国公民进行了起码的启蒙教育,对这些办学者的工作应当予以认同。同时这些学校办学的灵活体制、周到的服务也给公立学校以启发,使公立学校反思,从而有利于公办学校教育体制、教育观念的改革。

  长期从事中国农村问题研究的赵树凯研究员提出: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北京本地的生源逐渐减少,很多公立学校都招不满学生,教育设施和老师皆有过剩闲置的情况。但是高额赞助费对多数流动人口构成一道不可逾越的门槛,不取消这道门槛,只会把流动儿童逼到打工子弟学校中去,造成一边是优越的教育资源被闲置,一边是打工子弟学校简陋的校舍被挤破了门的矛盾现实。降低直至取消这道门槛,既可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上学问题,又可以充分利用闲置的教育资源,一举两得。许多不合格的打工子弟学校也将自动消亡。

  可喜的是,北京石景山区在探索改善外来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上走出了较成功的路子。2000年9月,北京石景山区开办了两所公办的流动人口子弟学校,一为接收5个年级162名小学生的麻峪小学分校;一为接收130名初中生的金顶街职业高中流动人口学校。两所学校都建立在外地人口聚居相对集中的地带,教师全部为合格教师,学校设备由教育局统一配备,包括广播、电教设备等,基本上能满足教学需要。在管理方面,学校为每个学生建立了学籍卡片,使其具有北京市小学生学籍。在收费上,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只收取一定比例的借读费,不收赞助费。在教学中,麻峪小学分校还针对流动儿童学生的特点,开展了学习习惯、卫生习惯教育,培养学生讲好普通话,还开办了家长学校。

  金顶街职业高中在正常教学之外,不仅在学生中开展了军训、法制、美育等教育活动,还系统地对学生们进行融入当地主流文化的引导教育,帮助学生消除自卑心理。

  今年3月,在北京石景山区教育工作会上,区委区政府将外来人口的教育问题纳入了“科教兴区”的战略范畴,初步探索出了流动儿童人口子女目前就学学校的4种形式:外地儿童与本地儿童一起就读一般公立学校的混合型;政府公办的外地儿童学校;政府主办地方企业赞助的外地儿童学校;民间或个人组织办的外地儿童学校。

  石景山区的做法让我们看到了流动儿童在城市享受国家提供的义务教育的希望和可能,也为更多的城市管理者转变观念提供了新的角度。

  毕竟,孩子们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