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1月21日

星期

   

写在书页边上
绘制自己的历史地图

吴思

  从1992年写陈永贵算起,一转眼,我进入历史行当将近十年了。作为《炎黄春秋》杂志的编辑和两本历史书的作者,我多少也参与了一些描绘历史图景的工作。

  我想把历史描述比喻为地图绘制。格陵兰地图不等于格陵兰,对明朝历史的描述也不等于明朝历史。历史只能存在于人们对它的记忆和描述之中,而记忆和描述必定有不同的角度、侧面和色彩。存在各种各样的历史描述,就如同存在各种各样的地图。譬如动植物分布图,行政区划图,地形图,地质图,气象图,交通图,供电线路图,等等。我比较熟悉中国的行政区划图,就好像比较熟悉中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史,《炎黄春秋》便是这种色彩的杂志,我写的两本书也是这种色彩的书。

  所有绘制出来的地图一概不准确。更确切地说,问题已经不在于准确不准确,而在于偏差是否大得难以接受。

  不准确的第一个原因是史料欠缺决定的。譬如,关于陈永贵在中央活动的史料,几乎完全不能得到。明清史料当然不存在解密问题,但详实程度又成了大问题。试想,假如我们想了解某县小金库的账目及其变化,除了干瞪眼,你能有什么办法?

  不准确的第二个原因是行内人士的选择和表达不当决定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洋洋大观的二十五史,因为没有阶级斗争的概念,对各个社会集团及其关系的精确描述就相对欠缺,需要戴上阶级斗争的眼镜留心寻找。而到了范文澜先生那里,阶级斗争的弦绷紧了,中国历史又被剪裁为一套西方哲学概念的卡片资料匣,地主和政府似乎也成了铁板一块。同样的道理,我在意识到中国社会中存在着一套“潜规则”之前,对许多没有明文表述的积习和陋规都视而不见,在意识到潜规则的存在后,这套东西又显得触目皆是,而且对历史变迁有深远影响。

  除了时代观念造成的选择不当之外,许多牵涉到利害关系的限制和规定也对地图的绘制发生巨大影响。

  在上述所有欠缺中,最不应该也最容易对付的,就是选择不当造成的欠缺。作为一个作者,我知道我写东西是有选择的。但是,我的标准怎么可能那么正确呢?

  对付这种问题的办法,我觉得就是不要只读一个人写的东西。最省事的办法之一,就是读杂志,一本在手,各种人和各种观点都可能出现,斑斑点点,便不容易犯大错。从更高一层看去,一本杂志其实也是参与绘制整个历史图景的一个斑点,各种书刊上的各种文章加在一起,就点染出来一幅当代人描绘的历史图景,一幅必定不准确,但又不至于错得太离谱的图景。

  我听许多读者说过,看久了《炎黄春秋》杂志,常常生出“原来是这样啊”的感觉。就连我的母亲也发过同样的感慨:“原来是这样啊……怎么能这样呢?”这种感觉透露出一种定型看法的意外改变。这种改变使我这个当杂志编辑的儿子感到了一点温暖,似乎我以这种方式为母亲做了一点事情:我所参与的工作让他们看到了更多的真相,从而修正了他们心目中的历史图像的一些误差———这往往就是他们的人生地图上的误差。

  最后也是最要紧的因素就是读者。作为一个读者,我知道我也在参与历史图景的绘制。我心目中的历史是我自己寻找的斑点点染出来的。我想看的,我关注的,我选择的,我看得下去的,我掏钱买的,这一切自身行为最终决定了我的历史观,甚至还能影响历史绘制者的命运———把故意画错图的人从市场上淘汰出去,留下认真干好活的人,或者相反。如果生活在“文革”当中,除了范文澜先生的历史读不到别人的东西,读者可以推卸自己选择不当的责任。而现在是有选择的,看错了地图,走岔了路,已经不好全怨别人了。(吴思著作:《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陈永贵沉浮中南海:改造中国的试验》,花城出版社1993年版。)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