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3日

星期

   

经济时评
开启另一扇“国门”

河杉

  上周召开的全国出入境管理工作会议上,公安部宣布对现行出入境管理政策作出6项重大改革。改革着眼于一个“放”字:更加开放!突出一个“松”字:进出宽松!

  明眼人一看就知,出入境政策的重大调整旨在寻求“入”与“出”两个环节的互相平衡。一直以来,围绕着对待外国人的入境和中国人的出境,政策的宽严程度是不对等的。“入”比“出”要松、“出”比“入”要紧,始终是政府出入境管理的基调。

  本次所作出的6项政策调整,中国公民凭身份证、户口簿就可申领出国护照这一条,是颇具改革勇气的政策突破。尽管这条举措要到2005年才能变成普遍的“国民待遇”,但人们仍然切实感受到,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另一扇“国门”———允许中国公民自由出境经商、学习、交流、旅游的大门终于要完全打开了。

  曾经,由于“出”的政策长期滞后于整个改革开放的实际需要,我们失去了太多到国外开展经济贸易合作的宝贵机会。

  就说这两天,浙江绍兴的报纸上正就《想包洋田的农民为何走不出国门》的典型事例展开讨论。报道披露:该市下辖的嵊州市(县级)市民邢执中,1999年与马来西亚一家公司签订协议,到对方承包的6万亩土地上进行种植养殖业开发。消息传出,人多地少的邢老板老家的门槛几乎被当地农民踏平,他们都希望随邢老板去海外种田挣洋钱。还有一批个体老板闻讯后找上门来,愿意入股。最后,有18人成为邢老板的投资合伙人。然而,一桩大好事却在申办出国手续时卡了壳。

  如果说农民承包洋田的事在国人看来尚属新鲜。那么,对外输出劳务、承包工程、开展商务活动而申办出境手续之繁复、收费之不规范、时间之漫长,则是每个曾经亲历过的国人都深有感触的。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下,人类已生活在“地球村”里。作为“村民”,中国需要得到世界的认同,既要敞开国门欢迎外国人,也得打开另一扇“国门”———允许中国人到国外去呼吸“新鲜空气”。

  咱们国家封闭的心态久矣,一朝开放不过20来年光景,社会进步之快有目共睹。站在这样的基点看问题,政府不但要允许国人出国,更应该在政策上积极鼓励。

  我认为,面对入世后新的形势,公安部制订的时间表,还大有提前之必要。不必惧怕“西风”会导致咱出国的公民患“伤风”。说千道万,一国的价值观和文化影响力是由该国的国家实力作后盾的,而国家的国际地位也不是看你的历史如何悠久,而取决于你的“现在时”。

  需要提请有关政府部门注意的是,推行简化出入境手续的新政,需要相关的配套改革才能使政策效应最大化。譬如,现在出国投资依然关卡林立,外汇管制清规戒律数不胜数;再譬如,公民出国旅游只限于少数“友好”或“中性”国家……凡此等等,相关部门是否也该学学公安部,同步改起来?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