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5日

星期

   

在去电影院的路上

冯雪莲(北京)

  “如果我不在这里,我一定在电影院;如果我不在电影院,一定在去电影院的路上。”———《电影行走》封面题解

 

  在网络媒体正在取代广播电视媒体的今天,电视这种古老的叙事手段仍旧与世无争地呼吸生存着,艺术化、类型化影片在具有浓郁商业气息的大众传播领域层出不穷,为这个物欲横流、缺乏信仰的时代涂上一抹亮色。刘小枫在《沉重的肉身》中为我们留下了运用艺术手法剖析艺术影片的典型范例,继之就看到了这样一本叫做《电影行走———我们所热爱的电影》的小书。

  一群以Jogger———“慢跑者”为首的,热爱电影,同时也在探寻电影艺术真谛的年轻人,把自己经历中深深铭刻于心的影片用自身独特的话语加以诠释。这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只是一种不吐不快的表达,但是对于那些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隐性话语的电影作品而言就具有了汉化软件般的重要性,而对我们这些或多或少看过那些影片的读者来说,则是繁忙生活中一份清晰简洁的指南。

  书中介绍的大部分影片是大众不甚熟悉的,包括淡雅中有凝重的台湾影片,热烈而富于哲思的西班牙影片,讲述“美与死”的日本影片,高度商业化背景下的美国和香港的艺术影片等等。对于这一类影片,作者们从表层和底层加以双重诠释。许多乍看之下匪夷所思的情节和曲高和寡的艺术内涵在这种诠释下浮出海面。

  1993年出品的西班牙影片《杀手·蝴蝶·梦》,讲述一个杀手在与人质———一智障女孩的相处中,萌生了纯洁而绝幻的感情并最终破灭的故事,作者“可是”在他为我们做出的诠释的结尾说道:“一个现代寓言故事———孤独永远无法缓释,寻求救赎无异于自我欺骗。”1997年出品的美国影片《冰风暴》,讲述一个70年代的典型中产阶级家庭的裂变和幻灭。实事求是地说,这部影片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凡是受过中国传统教育的人都可以说影片揭露了资产阶级腐化堕落的生活,但是作者Jogger巧妙地把我们常用的时代背景分析引入影评之中,她谈到了美国70年代政治动荡带来的民众对于理想自由主义的怀疑和颠覆,进而谈到“性解放”风潮,扣上李安这位华裔导演的真正意旨。1996年出品的岩井俊二的《燕尾蝶》展示给我们的是,“很久之前,日币还未贬值时”发生在偷渡客和原住民们中间的故事,一群被称为“圆盗”的青年男女为生存而挣扎沉浮在险恶的社会中。作者“顾小白”的诠释是:“这是个凄美伤感浮幻渺茫的另类童话……尽管你没有独行在无依无靠的流浪路上,可你也找不到家园了;你在飞满了钞票的物欲城市诞生长大,你就不可避免地被烙上了无家可归的伤痕。”

  文学与电视这种更为技术化的具象相结合的时候,可以达到某种不可言传的理想化清晰状况,二者的互文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尤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无论是今天的读者还是观众,都因为身处一个数字化的竞争世界而更愿意站在较现实而凌厉的视角上看待一切大众传播的产物,他们不会再为漫无目的的煽情而感动,也不会花费时间去琢磨“阳春白雪”的背后到底是什么“下里巴人”。关注个体的生存状态,关注一个具象到底在表达什么含义,这是当务之急。用其中一位作者的话说:“这是一个没有哲学的年代,或者说有哲学但被我们扭过头视而不见的年代。”习非成是也好,麻木不仁也罢,这个年代仍然无可指斥。虽然作者们在卷首声称这本书并不是文学作品,但我们还是感觉到它与电影相得益彰。我们经历了电影的低潮,这与电影评论的滞后不无关系。应该说,当文学的沦丧和电影的低潮共现时,大部分受众只能离我们越来越远。

  (《电影行走:我们所热爱的电影》Jogger编 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10月版 20.00元)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