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6日

星期

   

经济时评
“谁中标谁倒霉”

鲁宁

  《人民日报》12月5日“华东新闻”版头条披露,四川一家制药厂生产的左氧氟沙星(常用抗菌素),参加药品采购招标前,在济南几家大医院的年销售额为200万元,参加山东省组织的采购招标并中标后,销售额一年时间降为零,目前已被有的医院全部退货。另据该报记者调查,其他的中标药在当地各医院的销售额也都不同程度地下降。

  药品采购公开招标,作为卫生管理部门用来遏制医卫腐败的改革手段,曾一度为舆论所看好。老实说,这项新办法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逐步试点时,我就对此举不予看好。药品通过招标采购,的确属于市场化国家普遍采用的惯常做法,为何一旦为我所用就变成“谁中标谁倒霉”的尴尬结局?问题出自中外医院的产权制度不同。

  医生、院长敢收受医药代表的回扣———喝病人的“血”,在国外产权清晰的医院或诊所是不可思议的。之所以如此,不在于国外的医护人员道德觉悟比国内的医护人员高出一截,关键一条就是产权决定管理体制,体制约束医生的职业道德。医生拿回扣,医院砸牌子,医院的所有者一定不依不饶。人家既无党纪警告,也无行政处分,只有简简单单一条:走人!同时,该医生将被列入管理当局的“黑名单”,终身注销行医资格。如此制度之下,有谁敢越雷池半步试“法”?

  将药品采购公开招标当做遏制医卫腐败的一剂良药,实在是对该办法使用目的的张冠李戴。医卫腐败的表现形式在于医生的处方权腐败和以药养医所引起的其他腐败。从表面看,腐败系医护人员医德的堕落,而究其本质,产权制度的落后才是医卫腐败的真正成因。因此,真要解决医卫腐败难题,必须痛下决心改革现有官办医疗单位的产权。而药品招标采购只解决降低患者看病成本,增加医院之间互相竞争的一种“技术性”手段———市场手段。国外之所以普遍采用,且效果明显,前提是人家的医卫单位本身就是市场化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市场手段在市场体制下才起作用。国内医卫体制离市场化尚远,连医政都分不开,“谁中标谁倒霉”的事情不发生才叫怪。

  医卫体制改革何难之有?我实在百思不得其解。浙江省这几年顶着各种“压力”搞粮改,直到近期秋粮入库,粮食产销环节在全国率先彻底放开,国有粮食企业85%完成转制,余下的15%在年底前也将全部搞掂。结果,政府卸下补贴包袱,百姓吃到价廉质优的粮食,经营者也有利可图(无利民营资本不起早),三方皆得利。粮改是成功还是失败,实践交出了最具说服力的答案。吃饭比看病对社会稳定更敏感、更重要。既然通过市场化能解决吃饭问题,为什么就不能、不敢(迟疑不决)用同样的思路解决百姓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难题?

  体制性改革,“修修补补”是不成的。如果政府能完全开放医卫市场,不出5年,不敢说医生喝病人“血”的恶行能完全绝迹,但我敢肯定:至少不可能还成为一个社会性难题———医卫腐败不反自败!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