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12日

星期

   

斯达: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本报记者 亓树新

  每一个早晨,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黑龙江斯达造纸有限公司总经理董鹰都会坐在“流动办公室”前,查看公司近日采购、生产、销售等方面的最新数据,及时作出决策。

  “流动办公室”就是一台手提电脑,支持它的却是一个庞大的计算机管理系统。

  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使斯达公司得以重塑生产、经营和管理体系,企业效益飙升。从1996年至2000年分别实现利润209万、1351万、1553万、1903万、4035万元人民币,同时拉动企业母体扭亏为盈。

  斯达公司脱胎于黑龙江造纸厂,这是一家亏损严重的老国有企业,截至1995年末,累计亏损3667万元,潜亏1亿元,债务高达3.59亿元,负债率70.8%。1996年,黑龙江造纸厂将其部分有效资产作为发展主体剥离出来,先后与境外两家公司合资,组建了斯达公司。

  企业推向市场后,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管理落后、“暗箱操作”等“通病”突显出来。

  曾在美国接受过培训的董鹰认识到,信息不对称是国企管理的最大弊病。他举例说,一个车间打了个报告,经过层层审批,就加进了几十个“权力处长”的个人习惯、认识、观点等主观倾向,等到了总经理手中的报告已是经过多次加工后的信息,“依此做出决策的科学性值得怀疑”。

  1997年以来,斯达公司抓住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生产流程这三个关键环节,投入500多万元进行了网络建设和软件开发,形成了数据、文件管理“两个中心”和局部工控、监控、管理“三个计算机网”。2000年末又投入800万元开发了主要生产线的“管控一体化”。

  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计算机秘书”取代了“权力处长”,144个网上工作站、33个网下PC机和自编的1万多个软件程序成了高层决策人员的“智囊团”。1997年,吨纸销价下跌1000多元,远在台湾的董鹰从网上发回指令:停止生产销售不畅的纸袋纸,集中财力、物力、人力主攻精制牛皮纸。公司很快开发出16个品种、150多个规格的产品,迅速扩展市场,目前该产品作为斯达公司的主打产品已领占国内市场份额的60%以上。

  “扁平式管理”随之诞生———厂级干部由13人减到5人,中层干部由136人减到57人,一般管理人员由411人减到199人,生产经营性员工由3800人减至2300人。以往27名工资员的工作量,现在只需要一个人加一台计算机就足够了。

  采购“黑洞”被堵塞,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决策更加科学化……以信息化为动力,斯达在工业化的跑道上越跑越快。“最终影响企业经营者决策的是掌握信息的多寡”,董鹰举了个生活中的小例子为自己的观点做了注脚:这几天,外地几个朋友要去滑雪,上网一查,可供选择的几个滑雪场的客房均满。“搁在过去,肯定是先奔去再说。”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