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20日

星期

   

寒冬里的“韩流”有多热
――透视中韩文化现象的一场对话

 

  编者按:

  与很多国家相比,中国与韩国的建交历史并不长,但两国在交往中已有过两次文化热潮。一个是在中韩建交时的20世纪90年代初,分别在韩中两国掀起的“中国热”和“韩国热”;一个是在中韩建交10周年前后再次在韩中两国掀起的“中国热”和“韩国热”。在这两次文化交流热潮中,出现了很多值得人深思的现象。

  于是,在2001年的寒冬里,来自中韩两国的人士于宴席间,就中韩两国文化交流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对话。交谈双方的主角分别是韩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院院长张世昶公使(见左图)和中国青年报社负责新闻采访事务的副总编辑、作家马役军(见右图)先生。

  本报编辑根据对话记录整理如下。

 

  马役军:这一次韩国文化对中国文化市场的冲击,与上世纪90年代初中韩建交时出现的中韩文化交流热,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是不同的。上次是两种本源相同而发展各异的文化隔断许久之后,多少带有政治因素引导的文化接触。而这一次完全是一种深刻的市场行为。

  我记得是3年前,韩国的“酷龙组合”,以《摆脱城市》这种无论在内容还是演唱风格上,令中国青年耳目一新的韩国流行音乐,成功敲开了北京文化市场的大门。而后,H.O.T、神话、天使、高耀太等组合相继来到北京,伴随着这股韩国流行音乐热,韩国电视剧、韩国的电影也开始抢滩中国。电视剧《天桥风云》、《最爱是谁》等纷纷在中国的电视台播出;2000年在北京电影学院举办的韩国电影及学术会议、2001年10月中国电影资料馆等单位在北京、成都、上海举办的《韩国电影回顾展》……这种大规模的涌入,被中国媒体称之为“韩流”袭来,我想并不为过。

  张世昶:我也注意到了这一现象。韩国的流行音乐、韩国的电视剧逐步被中国人所认识,这使得更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韩国人的情感和家庭生活。韩国流行歌曲以快节奏的音乐和动感舞蹈受到中国青少年的喜爱,不少韩国歌手和演员成为中国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与此同时,我们到处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人对韩国的饮食、服装、装饰品,以及韩国人所特有的生活文化的关注正在逐步增强。这是中韩两国文化交流史上值得特别关注和研究的历史时期。

  韩国的大众文化以中国的青少年作为基地,逐渐引起众多中国人的关注。我认为,这种现象应该在年轻一代一贯追求新颖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的向往中寻找其原因。

  马役军:这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对于新颖而形式多样的文化现象有了更多的需求。但是,中国人最终难以直接接受文化与历史背景完全相异的欧美现代文化。而韩国社会文化是以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作为根源的东方文化为基础,接受并发展了欧美和世界的现代文化而形成的,所以对中国的青年既有新鲜感,又有相当的亲和力。我想这应该是众多中国人关注和接近韩国文化的可解释的原因所在。

  我曾经与一些喜欢韩国音乐和影视剧的人交流过,他们认为韩国的音乐旋律传统,但一些歌词很现代、很前卫;影视剧内容传统,剧情拖沓,但细节生动,感情上的细腻、心态上的转变、生活中的碰撞、语言上的幽默等等,尽管有浅显之嫌,令人不可言信,但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有人说韩剧打的是美女牌,使尽了感情招,我想这也是特色。中国一些年轻人对韩国歌手和演员中美女俊男的服装头饰、行为举止兴趣盎然,这些都是中国与韩国地理的相邻性、文化的相近性、审美情趣的相似性所决定的。

  近一段时间,许多中国社会文化评论家对蜂拥而至的韩国文化提出自己的疑义,我想,他们更多是从中国青年人的审美需求和对社会文化生活体验的深浅程度上考虑问题的。

  张世昶:与中国朋友谈论韩国和韩国文化时,都会不经意地从“韩流”谈起。随着中国青少年喜欢韩国流行文化,“韩流”影响日益扩大,我发现中国各界的担忧和警惕也逐渐提高,他们认为这种现象“可能阻碍中国青少年文化健全的发展”,并担忧“中国文化被其他的文化牵着走”。

  韩中建交以来,双方开展了丰富的文化交流活动,向对方介绍本国的传统文化、艺术精华和生活风貌。而中国青少年对韩国的流行文化表示极大的兴趣,这是因为这种文化是一种时尚,以及对象是青少年的缘故。以前,在韩国青少年中也曾毫无取舍地流行过欧洲和日本的文化,当时这种现象也曾引起韩国各界的担忧。但是正因为韩国经历了这种过程,才形成了韩国新型青少年文化,而且目前日本也出现了一批喜爱韩国青少年文化的青少年。中国在过去5000多年时间里,吸收和发展其他的丰富的文化,逐步发展成为东方文化的策源地和文化大国。我认为,目前在中国青少年里流行的“韩流”和“日流”,是中国在形成新型青少年文化过程的一部分,而且,中国也有造就自己独特的青少年文化的巨大潜力。

  马役军:分析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都不能离开时代的背景。在反思韩国文化涌入中国并赢得许多青年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于中国的文化市场不能提供,或者说给予青年和青年所需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于是年轻人必然要在社会上寻找其他自己喜欢的而替代。“戏说”的故事太多太乱,只能让人在一笑中淡漠;一些正剧又离青年的审美情趣相距甚远;现代爱情剧中许多情节只是作者自己理想的翻版,让观众难以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娇情制造着文化的肤浅,而文化的肤浅最终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肤浅。

  东方文化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占有相当大的分量。但直到今天,我们似乎仍旧没有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中国现代文化相结合的交融点。所以,中国现代社会文化就缺乏特色,缺乏生命力。而没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是难以自立于世界之林的。

  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不可低估。它对一个人形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一个民族形成独特的性格和精神,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生活,不能没有浪漫的轻松,不能没有调侃的幽默,但也不能没有理性的深刻,不能没有思辨的过程。文化不能过于“沉重”让人难以走出压抑,过于沉重决不应该成为文化消费的结果;而消费文化的轻松也决不应该以浅薄为基础让人轻浮,堕入轻浮毁掉的会是整个民族文化的构造。

  张世昶:其实,“韩流”也并不是韩国文化的全部。我在看到中国出现的“韩流”现象的同时,也担忧许多中国人会将以“韩流”为代表的流行文化当成韩国的主流文化。韩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有着自己的文字和独创性的文化传统的民族。为了向中国介绍韩国的传统文化、今日的韩国和韩国人的生活风貌,韩国于今年10月,在中国的4大城市举办了舞蹈表演、流行歌手演唱会、电影回顾展、饮食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向中国人展现能够代表韩国传统和现代文化的艺术。

  马役军:在大学我读的是哲学系,比较多的接触到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接触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用博大精深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是不过分的。韩国也有属于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且历史久远。韩国比中国更早地接触到西方现代文化,形成了特有的韩国现代社会文化。

  中国也在走自己的路。历史总会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相似不会是简单重复。我想中国也会在吸收外来的文化的同时,以自己传统文化精髓为本源,创造出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化。

  张世昶:纵观韩国与中国的交流历史,韩国一直受到来自中国强有力的文化影响。由于韩国和中国地理上的连接,自古以来不断进行文化交流并相互影响。韩国接受东方文化之源———中国文化后,逐渐发展成为符合自己的特点和具有独创性的文化与传统。以孔孟思想作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不仅影响了近代韩国社会,而且迄今仍源源不断地协调韩国的家庭和社会成员间的关系与伦理道德。

  中国驻韩国大使馆正在韩国筹办中国文化院,明年开业,这将使韩国人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中国和中国的文化。

  马役军:中韩两国建交后,两国在文化上交流的热度与日俱增。特别是向中国百姓开放韩国旅游后,许多中国人通过旅游对韩国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中国人会有更多的机会,来认识诸多的韩国社会文化现象,通过研究学习韩国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过程中创造自己民族文化的成功经验,发展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化。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并不是停滞不前的现象,而是一个始终追寻新的目标,在追寻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我想,中国现代文化,会在其内部因素裂变的同时,在与周边国家和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的过程中成熟发展起来。

  张世昶:韩中两国建交后,在两国间的交流过程中,中国并不是在一味地接受韩国文化。“华流”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在影响韩国。随着韩国和中国合作与交流关系的不断发展,韩国对中国的了解不断加深,有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优秀的学生填报大学志愿时选择中文系,韩国掀起了一股了解中国和学习中文的热潮。现在韩国的商店里,随处可见中国商品。从去年开始,在中国大学就读的外国留学生中,韩国学生的比例已经变成最大,访问中国的韩国游客数也逐年大幅度地增长。目前,韩中两国相互影响对方文化的同时,也在进一步促进两国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马役军:我想明年中韩两国人的交往,会因为世界杯足球赛在韩国等举行而变得更加密切。2001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幸运的。我希望2002年的中国也是幸运的。足球文化在中国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明年世界杯,中国足球队的比赛都在韩国举行,我想这对中国的球迷来说,更有了去韩国的理由。但我听说中国队几场比赛的门票都被韩国的旅行社买断了。如果球票的价格过高,会影响中国球迷去韩国的。因为中国的大多数人还不富有。

  经济决定着文化,这是一般性规律。什么样的经济结构,就会创造什么样的文化。韩国现代文化的特色,应该是韩国举办奥运会之后,通过韩国经济的崛起而出现的。我希望这种幸运也同样降临在中国人的身上。

  张世昶:明年是韩中建交10周年,也是韩中人民交流之年。届时,我们将举办空前的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2002年世界杯期间预计会有众多的中国游客访问韩国。我衷心地期待这样的活动能够成为两国人民更好地了解对方的生活、文化、情感的契机,并为进一步深化发展两国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我认为,韩国的流行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是暂时的,而中国5000年文化对韩国的影响是长期的。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