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23日

星期

   

沈克尼:解读战争

本报通讯员 何哲 王昌明 王庆彪

  宁夏某预备役团预任副团长沈克尼没有从军的经历,却持有装甲兵指挥学院军事指挥专科、陆军参谋学院军事理论函授本科两个毕业证书。凭着一腔热血,30多年来,他围绕军队和国防建设,研讨和解读着战争的真正含义。

  今年48岁的沈克尼少年时代就对军事和国防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阅览了古今中外的大量兵书。他从小到大最想做的事就是当兵,却因体质方面的原因终未圆军人梦。

  参加工作后,“军梦”依然在他心头萦绕。他选择了牺牲业余时间专心钻研兵要地志的报国之旅。这是他痴心军事事业迈开的第一步。这一步他已经走了30多年,虽历经艰辛与坎坷,甚至不被别人理解,但回报惊人:他的研究课题涉及军事技术、战略技术、阵地伪装等诸多领域,发表对军队和国防有建设价值的军事文章139篇,其中《中国军事志与兵要地志源流》等46篇论文,填补了我国军事学术研究的空白。这些论文有的被编入国防大学等军事院校教材,有的在全军军事学术研讨会上获一、二等奖,有的受到军界高层领导的肯定和采纳。

  一篇又一篇军事论文的问世,使沈克尼对兵要地志的研究方向更具战略眼光。他说,自己废寝忘食钻研军事学术,不是单凭兴趣,而是在尽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他结合西北地区点多线长、地域复杂等险象,从研究家门口的贺兰山这个自古是兵家要地的军事历史地理开始,长途跋涉,深入山岳丛林、戈壁大漠、江河源头,前后约用5年时间,考察了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等省区的兵要地理,向高层军事机关提供指导我军在西北荒漠地区作战训练的宝贵资料十多份,其中《高技术条件下的快速反应与兵要地志保障》等论文,所涉及的理论都是过去很少被人发现的重大军事问题。

  1982年严冬的一天,在怪石嶙峋的贺兰山旅行考察的沈克尼遇上风雪,又冻又饿。风雪中,他不禁思考:那些执行各种艰险任务的军人,怎样才能在无助的困境中生存下来?随后,他通过翻书籍、查资料发现,我军尚未将野外生存列入训练课题,亦无专门的教材。他下决心写一本有关中国军队野外生存的书。

  沈克尼又打起背包出发了。他这回要在青藏高原、世界海拔最高的昆仑山脉的大漠戈壁、高山峻岭间,亲身体验各种气候及环境下的野外生存理论灵不灵,真正为那些陷入困境的军人提供生存指南。

  历经4年的艰苦体验与辛勤笔耕,一部以我国三北地区和沿海的实况为背景,着眼军队作战训练的实际需要,分“走、吃、住、自救”4个部分32项内容的《野外生存》专著脱稿了。

  1986年6月,该书由解放军出版社首次出版,至今已连续4版下发全军将士,是目前我军惟一的一部较为系统的野外生存训练的教材。

  沈克尼对军事不仅大事操心,小事也格外留神。有一年秋天,他出差来到黄埔江畔。突然,军舰上一面褪色发白的军旗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知道这尽管是日晒雨淋的缘故,但却有失军旗的庄严。

  对此,他上书当时任总后勤部部长的傅全有上将,建议对军旗织物的染色技术予以改进。傅全有上将批示了他的来信。经过海军某科研单位攻关,很快解决了这个问题。总后有关部门专门致信沈克尼,称他的这条建议,节约军费70万元。

  成功鼓舞了沈尼克,在他独特的视角中,一条条有较高军事价值的建议不断被提出。他针对现代战术、战略等重大现实军事问题,先后对我周边沙漠防御与进攻、敌后反侦察、作战地域伪装、战时后勤给养等7个方面,提出27条较高价值的军事建议,有些已被列入部队训练大纲。

  面对未来战争,预备役中校副团长沈克尼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与真正的军人一样重。

  照片:史红光摄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