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29日

星期

   

制度观察
找一个高级钳工比找一个硕士还难

国企面临青工断层

柳祖林

  我国已经加入WTO。国企是“与狼共舞”,还是被“狼”吃掉,或是变成“雄狮”,人才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相当一部分国企,特别是大中型国企中出现了职工队伍断层:青年熟练岗位工、青年技术工人缺乏。最近,笔者借会议之机,在东北、华北、西北的同行中了解到,青工断层现象已经很普遍了。不少企业中,超过30岁的职工占到了6-7成。辽宁一家一万多名职工的大企业中,28岁以下的青工不到1500人,而25岁以下的才100多人。不少企业说他们已经五六年没有招新工人了,长的甚至八九年没招新工人;即使招人也是清一色的大专院校的毕业生,但人数也不多。

  一方面是国企面临青年工人特别是青年技术工人的断层,另一方面,一些高中、中专、技校毕业生,想到国企找份职业,“难于上青天”。

  国企因何出现青工断层问题?为何出现这种供需矛盾?笔者在与同行们的讨论中得到这样的共识:

  一是社会舆论的误区。理论界在研究国企改革时,从社会总体或宏观角度出发似乎更强调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的重要性。这种舆论氛围在社会上很流行,似乎国企的症结就是人满为患、人浮于事。于是,一些国企领导者,总在“裁”字上做文章,即使发现青工断层的问题,也不敢冒风险再大量招新工人。而目前国企普遍存在着装备水平落后,且即使通过技改仍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的现状,笔者认为这才是国企改革的关键。

  二是一些国企领导者在认识上的误区。这些年,多数国企都在筹集资金进行技改,来提高企业的现代化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领导者的目光集中到大专院校毕业生身上,觉得只有从大专院校出来的年轻人,才是人才。但问题有两个:首先这些所谓的新技术,只是相对于过去而言,与世界先进技术相比,不少技术还存在着少则5年,多则10年的落后落距。这种差距不是拼命多要几个大学生,就能解决的;另外,设备的实际操作往往只是简单劳动,只要受过中等教育的青年人就能胜任,而招来的大学生一般不愿做这样的工作。这就使企业面临着“没人可用”和“有人不能用”的尴尬局面。

  例如,东北一家冶金企业,近年投资1亿多元新建一条全连续棒材生产线。这条线的前部———轧机系统,是计算机管理的自动化生产,而后部的钢材精整、质量检验和产品包装,却仍是传统的手工作业密集型生产方式,但由于企业缺少那些有初、高中文化的青工,不得不让一些年龄较大的熟练工人来操作,这既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又不利于提高劳动效率。

  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国企这种青工断层也造成了技术断层。进厂的大学生多已充实到管理岗位,不愿留在技术岗位。而不少国企中的“体脑倒挂”的现象———一线工作的工人收入高于技术工人,也使得部分在职在岗青年技术工人,不愿学技术、钻业务,一些老工人通过多年实践积累磨练的“绝活”绝后了。

  国企青工断层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棘手的矛盾。面对新的一年,面对WTO,解决这个矛盾的出路在哪里?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让国企尽快走出青工断层的泥淖,打破“找一个高级钳工,比找一个硕士还难”的怪圈,才能使国企真正“活”起来!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