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31日

星期

   

我们经历的2001

 

  编者按

  2001年是新世纪的头一年,也是十五计划的起始之年。这一年,我们一起经历了许多大事、喜事。作为历史的记录者,我们力求捕捉再现每一个精彩的瞬间。但是比之于丰富生动、生机勃勃的历史性变革,我们难免挂一漏万。读者曾给予我们许多热情的勉励,但我们也给读者留下了不少的遗憾。

  勉励也好,遗憾也好,这一切都已成为历史,我们惟有期待着来年的努力、再努力。

  在这里,我们选取2001年本报国内报道中较有影响的一些片段,作为我们与读者共同经历2001年的一个见证。

  祝广大读者新年好!

 

  ■中国入世

  像一个尚未完全睡醒的人,总觉得窗帘一下打开,阳光亮得有些刺眼,我们对刚开始有实质性交往的WTO还不习惯。

  15年“黑发熬成白发”的谈判过后,中国终于撬开世界贸易组织的大门。尽管有“洪水猛兽”长驱直入的担心,但也应该看到:中国向世界放开市场的同时,另外142个世贸组织成员也向我们开放了市场。

  2001年11月,本报特派记者先期到达卡塔尔首都多哈,全程见证了世界接受中国式市场经济的历史时刻。在与世界媒体的同台角逐中,他们的见报作品,屡屡成为同行进入多哈的最初线索。

  2001年11月11日,本报向读者奉献了12个版的《中国加入WTO纪念专刊》,随主报全国发行。由于其《见证》、《记忆》、《声音》、《资讯》等部分对中国入世的全方位记录和独特的报道形式,被中国历史革命博物馆收藏。

  与此同时,本报推出的系列报道《青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独家大型调查《人力资源:青年职业前景与跨国公司在华战略》,特别为入世背景下的青年人才所珍视。

  ■率先拉响信用警笛

  2月5日,本报刊登读者来信《这人哪,还讲不讲信用》,引来一片共鸣和感慨。来信如雪片般飞来,乘两会东风,本报记者合力采写了《人无信不立国无德不强———代表委员以切身经历解剖信用滑坡》,在随后的4月18日和24日两天,一版迅速亮相《温州:诚信商德在复苏》(上下篇),使人们在迷惘中看到希望。

  2月9日始一版推出三步曲:《谁被列入信用记录黑名单———我国第一份个人信用报告在上海》、《“消费”好你自己的信用》、《信用时代,别忘了用信用立身》,真正在全国新闻界率先拉响信用警笛。

  随后大量相关报道呈现于版面,12月9、10日,一版又推出《“青年文明号”信用建设纪实》,为推动信用建设在岁末添写了精彩的篇章。

  ■两会报道立体出击

  2001年的两会期间,本报开设了“‘十五’连着你和我”、“新闻特写”、“提案点击”等栏目,并推出“两会特刊”,紧扣时代的主旋律,对“两会”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就公众特别是青年读者关心的各种问题答疑解惑,以精彩的版面语言向读者捧出一道道丰盛的精神大餐。

  本报一批年轻的主力记者像一股清新的风,像一团热情的火,像一队奋进的斗士,出色地完成了报道任务。其中《“四大工程”激活东西南北》、《人无信不立国无德不强》、《务工青年进城门槛有多高》、《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科技创新的活力哪里来》、《百姓身边无小事》等专题在会内外产生很大反响。

  ■股市大辩论

  2月12日《监管风声吹掉1000亿》

  2月16日《吴敬琏再次直言:警惕“内部人控制现象”》

  2月19日《股市成了理论市》

  7月31日《清查七八千亿游资引动股市雪崩》

  11月26日《股市是否需要一场革命风暴》

  12月3日《股市暴跌众专家诘问三大难题》

  现在,证监会高层公开表态,中国股市不能推倒重来,可以看做是对前一阵中国股市大辩论的小结。此前,暴跌重燃争论烽火,多空几次理论交锋。本报率先报道了中国股市是否需要推倒重来的一场大辩论,实际上是双方对决策层的争夺。

  ■凯立案报道:一石击起千层浪

  1月17日《海南凯立“应该”活在旧体制?》

  1月19日《上诉使证监会认真起来》

  4月30日《凯立案二审:夹缝中的尴尬》

  7月6日《历史性判决:证监会终审败诉》

  11月22日《凯立案:到底有没有历史意义》

  若论新中国股市10年的标志性事件,海南凯立公司第一次将证监会推上被告席,绝对应该榜上有名。何况,两审过后,败诉的,是中国证监会。只可惜,判决不知何故不能执行。后来,又有凯立与证监会有关人事的纠纷,使得本案更加具有证券市场发展的过渡色彩。

  ■反思处女嫖娼案

  5月11日:《荒唐的“处女嫖娼”案一审有结果受害者仅获赔偿74.66元》

  8月8日:《麻旦旦的悲剧———反思处女嫖娼案中的法律的尴尬》

  到了现在,恐怕只有处女被冤枉成卖淫女才能引起媒体和人们的兴趣,这个违反常态的现象背后,是公安机关在群众心目中形象的日益衰落。

  所以我们必须告诉公安干警这些真实的事情。

  ■研究生教育模式该改了

  在考研热不断升温的同时,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来自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批评。我们开始关注研究生教育,从各个方面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方向。

  5月24日《研究生教育模式该改改了》

  8月14日《上海率先启动研究生教改试点》

  8月20日起,5版连续推出了多篇“关注研究生教育”的系列报道。包括《真不好意思,我是研究生》、《机械专业硕士没有画过图》、《研究生选拔:考试型选手得天下》。

  ■电信到底改不改

  5月22日《中国电信将再被拆分》

  6月1日《拆还是不拆?这是一个问题》

  7月9日《IP电话是真还是假?》

  7月26日《“假IP现象”困扰电信市场》

  10月17日《中国电信业即将全面重组》

  12月3日《大重组剑斩固定电信垄断》

  ■核酸比大米好多少

  号称能迅速消除疾病,“基因食品”一度令人怦然心动,并被以为是灵丹妙药。本报记者深入一线,揭开盖子。从2月1日起本报连续推出《“基因食品”对健康并无帮助》、《百姓关注“基因食品”专家解说外源核酸》、《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吴梧桐指出:“基因食品”提法欠妥》、《科学家论辩“基因食品”真相》,酣畅淋漓。

  3月17日,本报在一版推出《核酸光环开始消散———有关机构与“核酸保健品”划清界限》一稿,随后穷追猛打,直到“光环”完全消散。

  ■日本限吃中国大葱

  3月7日《日本会否限吃中国大葱》

  4月9日《安丘菜农面临绝望的丰收》

  4月12日《安丘急盼政府与日谈判》

  4月13日《中国政府对日本说不》

  6月20日《中国对日三种商品加征特别关税》《日本企业回避中国征税话题》

  7月5日《理性求解诸多利益的最大和》

  12月22日《双方在平等互利中握手言和》

  假如中日双方最终还不能互相妥协,这场贸易战就可能成为中国入世后递交WTO仲裁的第一起官司。幸好,中日双方都从贸易的长远发展着眼,也就不用劳WTO大驾了。

  ■IT寒冬

  3月13日《资本摧垮搜狐》

  6月13日《联想AOL,王志东心中永远的痛》

  6月26日《做寻求商业规则公正第一人》《王志东:我还是法人代表》

  7月25日《网易面临NASDAQ停牌》《“网易已对全行业造成了伤害”》

  屋漏偏逢连夜雨。蓬勃兴起的互联网业,曾经给年轻人带来了无数的机会、财富和梦想。可今天,它却成了许多年轻人痛失机遇甚至败走麦城的伤心地。就连那些家喻户晓的网络英雄也不能幸免。打败他们的,有资本,有市场,有对手,也有自己。但是,不管怎么样,没有人能否认互联网业绚烂的前程。

  ■APEC讲述“全球化故事”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谁也无法袖手旁观、隔岸观火。

  2001年,中国,上海,APEC讲述了一个令世界振奋的“全球化故事”。在APEC历史上,这是继西雅图会议、茂物会议以及大阪会议后的又一个里程碑。因为APEC作为全球自由贸易推动者,再次成功地提供了各国之间协调和沟通的平台,四两拨千斤。

  本报记者从2001年6月始跟进APEC报道,文章被各大媒体争相转载。

  ■热情讴歌建党八十周年

  7月的本报,陆续推出“青年共产党员风采录”、“学习七一讲话实践三个代表”等专栏,并在一版推出数篇“与青年谈‘七一’讲话”的理论文章,及时报道各地团组织座谈江总书记讲话的心得体会,交流学习经验,及时推出本报评论员文章《青年一代的共识》,这些报道在热情讴歌党的同时,也为广大的青年人送去了滋润心田的雨露。

  ■揭穿OK镜谎言

  一位风华正茂的女大学生,因为佩戴吹嘘得神乎其神的OK镜,导致眼睛严重伤残。身心俱损的她和家人一起,走上了漫漫的告状路,而告状路上的人越来越多,到处可以听到受害者的哭泣。本报记者对那些打着美国公司名义经销OK镜的厂家展开调查,7月18日发表《谎言编织的“光明之路”》,后又发表一系列报道追踪,揭穿了隐藏在OK镜背后的弥天大谎。受伪劣OK镜损害的消费者专程到本报送来红彤彤的感谢信。

  ■曹县一中替考大揭秘

  高考中令人惊心的黑幕!侵蚀教育的腐败!令人扼腕的学子!

  本报记者用道德、良知和勇气,揭开了一个令人心碎的事实。7月10日发表独家调查《曹县一中:高考替考已成公开秘密》,见报当天就受到中央、省等各级领导的重视。调查组随记者一起调查真相,7月11日、13日连续推出追踪报道,引起很大社会反响,有关责任人受到严肃处理。8月3、4、5日,一版再次冷静地刊登了三篇对曹县高考替考现象的反思,让全社会都从这起关系到社会公正的事件中警醒。

  ■为申奥加油

  本报申奥报道如涓涓细水,平静中别有韵味。记者及时从莫斯科发回各种图片和文字报道,北京申奥成功当日,本报用三个整版的篇幅进行了报道,随后又发表了《开着汽车去当志愿者》等报道,在读者中受到广泛的好评。

  ■关注进城务工青年

  他们在城里人的眼中还是弱势群体,然而相比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老乡亲,他们又是强势群体。经过20年改革开放的洗礼,他们已经今非昔比,在推进中国城市化、现代化的大军中,已经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而且这股力量越来越强大。

  本报从8月7日开始,连续刊登了《进城务工青年创业寻踪》十篇系列报道,并辅以《打工妹之死》、《石家庄拆除户籍藩篱》、《未来五年怎样就业》等相关报道,推出了《什么样的力量值得我们喝彩》专版,对中国进城务工青年这个巨大群体进行了特别关注,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也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中小学教材告别垄断

  8月24日《打破出版发行垄断实行公平公开竞标全新中小学课程课本今秋试行》

  8月26日《告别指定出版社和单一渠道发行中小学教材形成竞争格局》

  9月6日《中小学教材告别垄断之后》

  9月11日《重新构建中小学课程体系》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01年秋天起试行,全国部分中小学开始使用全新课程和教材。这次课程改革将改变目前中小学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同时,这次改革还打破了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垄断的现状,试行公开竞标。

  ■推进国家助学贷款

  7月3日《推进国家助学贷款高层对话》《国家助学贷款实施追踪》

  8月20日《学生可在家门口申贷》

  9月4日《新政策大加扶持推行中频遇困扰》

  9月5日《西部学生申贷前景黯淡》

  9月6日《看看银行算的账》

  9月7日《困难出路并存》

  12月25日《烟台师院助学贷款“上座率”100%》

  2001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教育部、国家税务总局为此再次联合发文,从政策上进一步扶持国家助学贷款。本报对此进行追踪发现:“新政策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收效不会很大。银行最关心的,是助学贷款的本金能不能收回,新政策未触及这个关键性问题。”

  ■解密“黄冈神话”

  8月10日,本报发表《解密“黄冈神话”》。记者对“黄冈神话”的由来进行探询发现,其产生是以现行高考制度作为心理背景的。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

  ■大运会精彩纷呈

  8月22日至9月1日,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代表团首次在大运会上取得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第一。由于这是2008年奥运会前的一次演练,不仅对中国体育代表团提出了要求,对北京市组织综合性大型运动会同样是种考验。本报以独特的视角报道了本次大运会的竞赛情况,还以系列报道的方式从硬件、软件方面为组办者提出了不少建议。

  ■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探访

  8月30日《我的城市我的家———京城打工子弟学校学生作文解读》

  9月4日《京城部分打工子弟学校遭取缔》

  11月14日《北京打工子弟学校一“黑”数年》

  11月15日《与其失学,不如条件恶劣地求学》

  11月16日《今天的教育问题明天的社会问题》

  11月20日《让流动儿童有书读是硬道理》

  ■男足走向世界

  10月7日,中国男子足球队提前两轮取得世界杯参赛资格,实现了中国人长达44年的夙愿。本报体育记者从预选赛开始全程报道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冲击历程,其间不少角度新颖的评论深得读者好评。尤其在10月8日本报四版刊登的长篇通讯《世界杯:我们来了》,以激情且不失冷静的风格,从多个角度诠释了世界杯出线对中国人及中国足球的意义。

  ■女童落水身亡 领导岸上观望

  2001年10月31日,宁夏吴忠市副市长王明忠率领的车队下乡视察,一初中女生为避让车队,从桥上落水身亡,众领导无一人下水救助,致使女童失踪。

  11月27日,一版显著位置刊登独家调查《避让领导车队一女童落水身亡面对女童求生众领导岸上观望》后,众多媒体和网站纷纷转载,读者来信来电几乎让编辑部招架不住,相关版面的讨论座谈热烈火爆。报道提出了有关社会道德、良知的重大社会课题。

  王明忠等最终受到严肃处理,本报的报道被许多读者誉为2001年新闻界最有影响的舆论监督报道之一。

  ■人力资源叩响国策大门

  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仿佛一夜之间人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人力资源成为2001最热名词之一。

  11月初一版推出《市场撕开人事改革口子》、《制度催生最大潜能和活力》,独家发出了“人力资源叩响国策大门”的响亮声音。

  11月22日一版开始刊登《与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经理面对面》系列报道,配合本报独家调查《青年职业发展前景与跨国公司在华战略》,顺应中国入世的时代背景,传播新的人力资源理念、引导新的求职就业观念,为广大青年提供了富于建设性的服务,在读者中特别是在大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入世与我国的司法改革

  12月12日本报发表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万鄂湘的文章《入世与我国的司法改革》。本报一向关注来自官方特别是权威人物的只言片语,因为它往往预示着改革的前兆。这样一篇巨幅论断又是出自学者背景的高层官员,字里行间透露出法学家的智慧与前瞻。为本报独家刊登。

  ■国有股减持

  10月24日《1.7万亿元市值换来纠错机制》

  11月6日《新国有股减持方案应倾听民意》

  12月17日《国有股减持迈向公共选择》

  一项政策执行3个月后果断终止,这在中国证券史上还是第一次。中国经济学家也前所未有地一致高度评价了证券监管部门“知错能改”的态度。他们的解释是:这是市场以特有的方式,再次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海归派在行动

  近年来,海外学子掀起回国创业的热潮,本报一直给予热情的关注。2001年11月1日起,本报加大了报道比重,陆续刊登对“海归派”创业团队和个人的采访,特别是记者用青年的视角,寻访到许多在新领域奋斗创业的海外归来学子,充满时代的朝气。

  ■取消行政审批

  本报连续报道了各地取消行政审批的鲜活新闻,还在一版推出了独家专访《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新选择》、《明天我们怎么盖图章》等重头文章。

  ■冒名上学引出一项司法解释

  《一场冒名上学官司引出一项司法解释》———以宪法名义保护受教育权。有人把这个中国“宪法司法化”第一案与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相提并论,它甚至可能促成中国宪法法院的早日诞生。

  ■记者的权利谁来维护

  11月8日是全国第二个记者节。11月9日,法治社会版追踪了武芳毁容案、《重庆商报》记者罗侠拒绝陪酒被打案等五大新闻案件。同时,配发了专家呼吁:出台新闻采访规范性条例。此外还发表了《记者的权利谁来维护》。《法眼》专栏指出当前采访权的五大硬伤:人身伤害、滥发记者证、恶意诉讼、打招呼、证据约束。我们觉得,如果连记者自身的正当权益都得不到保护,还侈谈什么民众的权利。

  ■沈阳“红楼”

  11月30日本报发表《2000万元赃款堆起千亩庄园》,曝光沈阳慕马大案中夏任凡的腐败情形。

  当我们得知沈阳“红楼”被查处的消息后,就立即感到了新闻的兴奋。因为,老百姓参观“远华红楼”后的咬牙切齿,又可以通过本报的报道再次放大。

  ■入世影响中国教育

  加入WTO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学龄前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民办教育和其他门类教育的市场开放已成定局。因此,入世将改变中国教育的面貌。

  11月6日《入世引发高校院系结构调整》

  12月份我们又推出了一组“WTO影响中国教育”的系列报道。包括:

  12月5日《“洋考试”纷纷来华赶大集》

  12月7日《国际教育机构“开疆拓土”》

  12月11日《“与狼共舞”要先变成“狼”———WTO影响中国教育》

  12月12日《教育市场中的政府角色———WTO影响中国教育》

  ■九运会大练兵

  11月11日至25日,第九届全国运动会在广州举行。本报前方报道组与后方总部协同作战,从“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的高度对九运会进行了多方位的报道。此次报道以新颖的版式、别致的视点,赢得读者的喜爱。九运会收尾期间的两篇综述《九运大盘点》及《广式全运与全运模式》,以颇为轻松的方式对九运会做了全面的总结,也是对以往综合性运动会综述模式的改革。

  ■“假球、黑哨”走到前台

  冲击世界杯成功后,“假球、黑哨”丑闻渐渐走到了前台,并成为受到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报体育版对此事进行了连续追踪报道,其间很多评论直指中国足球的症结所在,10月18日和12月10日推出了两个专题。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