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月4日

星期

   

不同观点
“馒头黑了”是一种进步

杨耕身

  郑州的馒头“黑了”,因为没了“馒头办”。2001年12月28日“青年话题”刊登艾君先生文章《“馒头办”撤了,“黑馒头”来了》———单这个标题,便很能说明问题。

  “没有了‘办’,几个部门合作的事就立刻变得群龙无首,那些黑馒头就是这样趁虚而入的。”艾文如是说。但作者到底不肯承认这是要为“馒头办”击鼓鸣冤,“怀念‘馒头办’,其实表达了大众对主管部门严格行使监管职责的期盼和对眼下他们袖手旁观的不满。”

  看来郑州的馒头之黑白,与馒头办的撤或设大有干系。但真实情况是不是这样?幸好“馒头风波”时隔未久,人们并不需要搜索枯肠,也会记得彼时的郑州馒头较之此时也“白”不到哪儿去。

  不妨回顾一下。郑州“馒头风波”起于市、区两级馒头办的利益冲突。令人难忘的是媒体这样一段描述:“市办”要收“区办”的权,于是组织了一次对全市馒头生产企业的整顿验收,但“市馒头办的执法人员一出现,非法馒头加工厂的负责人总会忙不迭地给各自所在区馒头办打电话,请求支援”,理由是这些非法生产厂商是给区馒头办交过钱的。利益所在导致风波骤起,实在不足为奇。

  也就是说,即便原来“馒头办”行使着让全市人民吃上放心馒头之权时,也是存在非法馒头加工厂的,也是有“黑馒头”的。当其时,郑州大小馒头厂家有200家左右,然而市馒头办批准的却只有25家。“非法”者如此之多,则“黑馒头”之多也就不言自明。而这部分“黑馒头”在交了相应的“保护费”后,便在另一级馒头办的撑腰之下变成了“白”的。这还不算,一级馒头办为报复另一级馒头办,硬是将本为合法的加工厂说成“非法生产”,于是“白”的也变成了“黑”的。颠来倒去,这“黑”又何其黑了呢?

  由此我认为,“馒头办”监管时期的馒头也是很“黑”的,其黑较之现在的馒头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的黑馒头,只是一只馒头,而彼时的黑馒头,所黑者不独馒头,还有政府的有关部门。艾文问:“到底是每个馒头多花1分钱划算,还是吃下用硫磺熏白的馒头划算?”而我倒是觉得应该这样问:到底是吃少花1分钱的黑馒头划算,还是吃多花1分钱的黑馒头划算?

  我以为,较之先前政府保护下的“黑馒头”,如今郑州“馒头黑了”实在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它是一种还原,将馒头还原为馒头,其制做方法也还原到了我们所熟知的往面里加点水,揉过后再上蒸笼的这么简单。有些馒头虽然用硫磺熏过了,但这些熏过的馒头并未贴上经过政府审批的标签,这个进步实在是非同小可的。从根本上说,这便是市场经济与政府管制的区别。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黑馒头”毕竟是长不了的,但一只有着政府保护的黑馒头就不敢说了。

  将“馒头黑了”说成是进步,当然也是语出无奈,所以与艾文一样,板子终究还是得落到“有关部门”的屁股上。但我却反对为“馒头办”招魂,因为这关系着市场经济与政府强行介入市场两者之间的取舍与扬弃。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