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月10日

星期

   

台湾评谈
台湾“新闻局”换徽的背后

刘红

  台湾“新闻局”最近更改了“局徽”,原来“局徽”上的中国版图以及“青天白日满地红旗”遭到了删除,修正后的“局徽”以GIO(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三个英文字母为主要图样,中间的桥梁图形象征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台湾当局为何要修改“局徽”?再联系起近期台湾当局一连串别有用心的举措:2000年11月台湾“外交部”以密件形式通令各驻外“使领馆”,取消使用“国徽”为官方标志,改以“梅花”代替。2001年6月台湾当局领导人在接见民进党“立委”时表示,在“中华民国”护照上加注“台湾”字样已经是“势在必行”。2001年12月13日台湾“总统府”资政姚嘉文在日本对外透露:“政府决策层已指示‘外交部’护照上国名英文译名改为‘台湾’。”另外,据称台湾当局也有意将其驻外“使领馆”名称一律改为“台湾代表处”。台湾当局这一切所为何来?明眼人一看便知,台湾当局包藏祸心的背后无非是为了“去中国化”,进而使国际间潜移默化地接受台湾这一称谓,从而最终实现“台独”梦想。为此,关心两岸事务的人们有必要对当前发生的一切保持高度的警惕。

  “去中国化”种种劣迹

  一个时期以来,台湾当局“去中国化”、“实施文化台独”的阴谋正在有条不紊地加紧实施。对此,一些媒体惊呼道,“民进党当局正在有计划、有预谋地在社会各个领域,进行清除象征中国和中华民国的各种口号、标记、符号、特征、图案和名称的工作”。以下就是台湾当局大肆进行“去中国化”和“制造文化台独”的罪证录:

  一、篡改、伪造历史。手法有四:一是否认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否认中国人发现、开发、建设、管理和保卫台湾的历史史实,声称台湾“400年以前是无主的土地,是空白”,“明清之前无台湾”;二是否认台湾早期居民与祖国大陆同出一源。声称“只有原住民才是台湾人”,否认岛内大量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中发现两岸居民同脉同种的事实。三是凡属正面意义的历史史实,则尽量压低其历史地位,如郑成功收复台湾变成“进取台湾”;反之,凡属反面意义的史实,则尽量压低其历史危害,如日本强占台湾被表述成为“进取台湾”,日本投降则称为“终战”。四是挑拨台湾同胞对大陆的感情,煽动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敌意,避谈或者少谈汉文化给台湾社会带来的文化提升和经济发展,而大谈特谈的却是大陆如何冷落和欺负台湾。

  二、推行台语教育。台语并非外国语,而是地方方言中的一种,俗称“福佬话”,是闽南人的通用语言,它还有一个更加古老的称呼,叫“河洛话”。为什么叫“河洛话”,显然是指它的源头和中原的黄河、洛水有关。众所周知,今天的台湾同胞有许多是中原居民南下定居福建而后又移民到台湾去的先民的后裔,也正因为如此,同一种语言才会有了三种称呼。有人类的地方就存在地方方言,生活在当地的人都会讲当地的方言,但是台湾当局强制性地把方言定为中小学教学语言,把方言定为官方语言,则是“方言政治化”,另有其险恶的政治目的。

  三、拼凑“通用拼音”。2000年9月16日,也就是民进党执政不过4个月,有关主管部门就提出要用“通用拼音系统”取代“汉语拼音系统”。前者是以台语发音为基础,后者是已被国际广泛采用的中文系统。从学术和发展的角度,对台语进行研究、整理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用它来取代已经成为中文学习、电脑软件、生活生产和交往交流的基本语言,显然是有政治图谋的。尤其是“通用拼音系统”中的字母和发音与汉语拼音系统不同处约有15%,其恶果恐怕是台湾同胞、尤其是学子之祸。

  四、“改造”台北“故宫”。2001年12月4日,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声称,要对这一机构进行“三化一改造”,即“去蒋介石化”、“去国民党化”、“去政治化”和“改造成为台湾共和国的文化标志”。事实上很清楚,民进党当局并非是要去除“三化”,而是要打造新的“三化”,即“台独化”、“去中国化”和“民进党化”。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这样纯粹的学术机构都已经遭到如此污染,由此可见“文化台独”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五、宣扬殖民文化。大凡具有中国特征的口号、标记、符号、色彩、名称都要被清除,那么什么东西值得保留和发扬光大呢?近年来台湾社会殖民文化的泛滥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李登辉写回忆录爱请日本人捉刀,而且一写就是好几本,再从日文翻译成中文;李登辉妻子在为“台湾团结联盟”候选人助选时公开声称,李登辉比爱日本还要爱台湾,真是不打自招;吕秀莲更离谱,数典忘祖到了竟然在《马关条约》百年忌日时,带着一帮不肖子孙到日本去击掌叫好;至于辱骂台湾同胞、侮辱台湾同胞的日本漫画书籍和作者,竟然在岛内大行其道,甚至还被“台独”分子盛情邀请到台湾奉为上宾,还送上一顶“国策顾问”的高帽。

  与“文化台独”相一致的是,政治领域的“实质台独”、“去中国化”也在逐步推进。如2001年5月和12月中旬,台湾“外交部”提出要在“护照”上加注英文“台湾”。在外事场合,台湾当局还在2000年间规定在“无邦交国家”进行外事活动时,由“梅花”图形来取代“国徽”。此外,发行货币也由台湾银行转为“中央银行”,变相把“台币”变为“国币”。更有一些人声称,“‘国名’有必要正名为‘台湾’,应该制定‘台湾新宪法’或‘台湾基本法’”。总之,在“台独”分子眼里,容不得“中国”,容不得“中华民族”。“台独”势力正在把“去中国化”向下扎根、向上发展、向社会蔓延。

  “文化台独”用心险恶

  “去中国化”的用意十分清楚,正如台湾媒体指出,就是要“去掉中国化,留下台独化”,核心是“文化台独”。“文化台独”决不是偶然现象,决不是台湾当局偶尔为之,有它独到且无耻的理论。“台独”认为,400年以来,不断到来的移民,在开发和建设台湾过程中,形成了台湾新兴民族。在台湾民族的形成过程中,曾经统治过台湾的荷兰、西班牙、日本都对台湾文化的形成有过各自的贡献,近50年来美国文化对台湾文化的影响更大,原住民文化和中华文化也成为台湾文化的来源之一。因此,台湾文化并非只源于中华文化,更不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台独”认为,曾经到过台湾的西方三国和美国,他们在带来先进生产力的同时,带来了先进的海洋文化,带来了竞争意识、发展贸易、注重效率、民权观念等西方生活观和价值观,形成了以先进的海洋文化为主体的台湾文化。“台独”认为,台湾文化是海洋文明的产物,中华文化则是农业文明的结果,两者不仅是格格不入,而且还要淘汰“劣质的中华文化”。“台独”在论述台湾文化形成过程时,已经没有一点中国人的味道,是赤裸裸的无耻与道德沦丧。“文化台独”的出现并不奇怪,是“台独”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众所周知,李登辉主政12年,在建立“实质台独”的政治体制、法律体系、运作方式、扶助“台独”势力上台执政等谋略上已经大部得逞。但是,李登辉和所有“台独”势力十分清楚,“台独硬件建设”容易,建立敌视中华民族、排挤中华文化、清除中华特征的“台独软件建设”并非易事,因此在意识形态领域,在思想文化伦理道德领域,在价值观、人生观、方法论方面,灌输“台独”理念和实施“去中国化”,则成为“台独”势力的主要着力点。早在李登辉主政中后期,就开始宣扬台湾“必须是台湾人的东西”,宣扬“台湾意识”、“台湾精神”、“台湾魂”等论调,鼓吹“新台湾人主义”。李登辉十分重视做文化扎根“养独”工作,声称“登辉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文化的重建与新生”,“教育不改,人心也不会改变,过去教育都限制在大中华的观念范围中,台湾不需要大中华主义”。最为典型的是于1997年6月初推出《认识台湾》教科书,在《历史篇》中大肆煽动民族分裂主义情绪。政党轮替后,民进党当局和台湾地区领导人接过李登辉的论调,强调“台湾主体性”,声称要革除“大中华沙文主义的旧内涵”,把“文化台独”作为重点,在意识形态领域全面推开,“去中国化”开始政策化、具体化,特别是在历史、语言、文字和标记方面下功夫,可谓是“‘独’而有道”。“文化台独”也好,“去中国化”也好,只是“民族文化是根深蒂固的历史存在”,如果仅凭几个“台独”分子篡改一下、捅咕两下,绵绵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就能消失,那还是中华文化吗?想当初,日本殖民当局无所不用其极,企图用“皇民化”取代“中国化”,结果还不是自取其辱,要说有成果那就是培养出几个李登辉式的亲日派!从前面所举的“去中国化”劣迹来看,历史造假只能让造假者本人麻痹和陶醉,策划台语取代“国语”那么就请台湾地区领导人尝试一下在出访时用台语进行演讲的感受,“通用拼音”根本无法通用,“护照”突出台湾并不能扩大台湾的“外交空间”,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三化一改造”只能成为闹剧,宣扬殖民文化更是令人不齿,至于“新闻局”换“局徽”,除了证明台湾当局的“台独病”愈发严重之外,其他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