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月13日

星期

   

生死迫降

陈汉忠 宋方 叶豫峰

  飞机在哪里

  2001年12月21日中午,正在开军事训练工作会议的南京军区空军首长突然接到某飞行学院的电话报告:一架正在转场途中的飞机在安徽、河南交界处发生意外,飞行员下落不明。

  一定要把飞行员营救回来。南空司令员马晓天、政委孙俊哲坐镇指挥,迅速将情况通报南京战区,请求他们帮助寻找迫降飞机和飞行员。

  一道道指令迅速从南京发出,飞向安徽、河南有关市县,一场军警民立体大搜救在安徽、河南拉开。

  飞机停在了麦地里

  深冬的皖北平原,雪后初晴,难得的转场好天气。12月21日上午10时30分,49岁的大校飞行员刘志盈和战友牛海健、李文军分别驾驶3架初教六飞机迎着灿烂的阳光起飞,今天,他们执行飞机大修后转场飞行任务。

  飞机在1200米高空以每小时200公里的速度向西北飞去。11时48分,当飞机进入豫皖交界的空域时,3号僚机刘志盈驾驶的89号飞机突然“嘭”地一声巨响,接着就是“哗啦啦”的声音,刚才还平稳如雁的飞机突然抖动起来,飞机发动机速度一下降到800转/分左右。刘志盈立即加、收油门,可是油门已不起作用。

  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险情,刘志盈这位飞行33年无事故征候、无错忘漏、先后8次成功处置空中特情、安全飞行4500多小时的副师职飞行员,镇定自若。他迅速调整飞机状态,转入下滑,在长机的指挥下,刘志盈先打手摇泵,没起作用,再进行空中开车,未获成功。这时飞机高度已经降至700米,空中再次开车已经没有时间了。刘志盈果断选择迫降,关掉磁电机,拉回防火开关,除无线电以外,关闭所有电门。

  可是,当第一个迫降场迎面向他扑来时,前方是一个小村庄,左边是高压线,他旋即向右转,选择第二迫降场,此时高度已经下降到70多米!可是前方又是一所小学校,机翼前方上百名放学的娃娃们正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危急关头,刘志盈再次拉起操纵杆,飞机从小学校房顶掠过。

  跃过一片小树林,一块500多米长、200多米宽的麦田豁然呈现在刘志盈的眼前。他稳住操纵杆,利用飞机前起落架在收起时有半个轮子凸出的特性,让飞机前轮的凸出位置接地。吱———一声呼啸,麦地里泥块飞溅,飞机在松软的麦地上飞速滑跑70多米。飞机停止滑行的瞬间,刘志盈手一松,飞机稳稳停在了麦地里。

  后经空军联合工作组检查后认为,导致这起发动机停车的直接原因是发动机减速器失效,曲轴与桨轴脱开。刘志盈凭着高超的飞行技术,既保证了飞机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又创造了飞行迫降史上人机无损的奇迹。

  这点麦子算个啥

  飞机完好无损地迫降在河南省郸城县双楼乡韩老家村村民韩成义家的麦地里。看到这个陌生的空中来客,全村男女老幼3000多人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向飞机跑来。当刘志盈走下飞机时,村民已经赶到了,关切地问:“你从哪里来,没伤着吧?”有的问:“吃了没有,到我家吃饭吧。”

  乡亲们热情的话语,让这位刚刚战胜死神的硬汉子的眼睛湿润了,他对乡亲们说:“感谢父老乡亲,我的飞机落在你的麦地里,让你们受损失了,但我们一定会照价赔偿。现在请你们帮助我把飞机围起来,保护好现场。”

  “子弟兵为了咱老百姓的安全,不惜流血流汗,咱们损失点麦子,算个啥。”韩成义的话引起了全村人共鸣。

  这时,双楼乡派出所所长张焕风带领干警率先赶到了,村支书韩风新带领村干部也跑来了,和许多村民一起当担起现场警戒任务。不一会儿,乡亲们有的搬来了桌椅,有的解下了自家晾衣服的绳子、铁丝,扛来了铁锹、木桩,很快围起了防护栏,把飞机围在中间。

  “都过晌午了,飞行员肯定没吃饭。”细心的妇女张玉英赶紧跑回家烧了两壶开水,拿上平时连孩子都舍不得给吃的方便面,一路小跑送到现场。乡亲们这时突然都明白了,纷纷返回家里,把最好吃的东西拿了出来,羊肉汤、手擀面、鸡蛋、水果……有的担心风冷冻着飞行员,还从家里拿来棉被和崭新的大衣等防寒用品。

  “飞机是军队的重要装备,我们要帮助部队尽快把飞机运回去。”县武装部政委张腾龙和双楼乡乡长何建军、书记韩明祥一起商讨对策。不到10分钟,他们就理清了思路,要在部队的领导赶到之前,解决好照明,选好强壮劳力,准备好运输设备。

  把飞机高举过头顶

  双楼乡的乡亲们平时从地面仰视空中飞行的飞机,仿佛像小鸟一样灵巧,可此刻,停在麦地里的飞机却是一个庞然大物,要把它完好无损地运回飞机场,难度还真不小。旷野里,又暗又冷,连夜拆卸,连照明都没有。为难之时,村民刘家套4兄弟主动站了出来,“我们家的发电机平时不外借,但这是解放军的大事,俺机器、劳力连灯泡都一起出。”说完,4兄弟分工实施,不到半小时发电机就送到了现场,4只200瓦大灯泡也从街上买来了。很快,飞机现场一片光明。村民王向阳也不甘落后,把已经装上40吨棉花的大拖车贡献出来。有人说,你少一天交货人家要罚款上千元。他响亮地说:“为解放军办事,损失再大,我乐意!”

  正在修公路的300多名壮劳力听说起运飞机没有起重机,只能用肩扛手抬,他们不约而同放弃一天几十元的收入,请缨上阵。

  晚上8时30分,南空王副参谋长带领的工作组赶到现场,当他看到飞行员和飞机都安然无恙时,将军动情地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如此无私地支援子弟兵,真是让人感动!”

  这是一个令人终生难忘的情景。300多名青年冒着摄氏零下6度的严寒,连续奋战4个小时,配合部队人员,将飞机拆卸分解,装车。为防止飞机机身在装车时碰伤,他们把装满麦草的麻袋铺在卡车平板上。装车时,没有吊车,乡长指挥大家抬着1500多公斤重的机身向卡车移动。

  由于卡车车厢太高,抬的高度太低,乡亲们有的用肩扛,有的人用背顶,接近卡车时,许多人因高度不够,他们就用双手把飞机高高举过头顶。60多岁的老人韩大抗甩掉棉衣,硬是挤到人群中,双手举着飞机的尾部,一直把飞机举到车上。灯光照射下,乡亲们的热汗在冷风中形成团团雾气,飘逸在中原大地的夜空。

  12月22日凌晨1点多,飞机在乡亲们的深情注视中,带着郸城父老乡亲的血肉之情,依依不舍地离开村子“返航”。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