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月19日

星期

   

新视线
广东进城务工青年“胃口”不小

我们不想只唱卡拉OK!

本报记者 张坤

  1月16日,广州市华业制衣有限公司制衣车间。几百名进城务工青年正在突击春节前一批订单任务。

  “今年我不回老家了,火车票太贵,电视上不是放了听证会吗,也不知道最终咱们能得多少实惠。”

  江西小伙苏文飞来这里短短两年,已是青年岗位能手了。他说厂里负责统一订票,想回老家的工友不用为买不到票操心。

  “我去年就没回家。街道和企业团委组织了各种活动,领导还和我们一起包饺子。”

  旁边几位年轻人放下手中的活,参与到谈话中。记者发现他们见识很广,也对留下还是回家过年都有一种期待,他们特别希望团组织能在节假日搞一些高档次的活动。“过去团的活动就是联欢,唱唱卡拉 O K,渐渐就烦了,团组织也在搞一些创新,最近一次大家就很满意。”

  一位来自贵州的小伙子说起了公司所在南华西社区团委不久前组织的活动。团委邀请大学生与员工联欢,根据员工要求,联欢会压缩了唱歌跳舞时间,围绕青年人关心的生活和文化问题,增加了两个“聊天专题”,场面十分热烈。

  另一位参加活动的员工补充说,团委搞这类联欢活动现在都挺费心思的,有一次还请共建单位支援乐器,让有兴趣、有专长的员工参与表演。“团组织服务进城务工青年的难度正在加大,因为随着这个群体素质的提高、见识增加,还用传统的那一套,已经让他们不满意了。”南华西社区团委副书记黄启文向记者道出了一大堆面临的问题。“不久前团组织搞了一次进城务工青年迎九运知识竞赛,按套路,打算用过去举手或抢答形式。我们原以为年轻人参与热情很高,没想到不少人觉得老套。这逼着我们想办法改进方式,于是精心设计了体育游戏、体育游园的参与式竞赛形式,果然一炮打响,大家反映既有趣味,又学到了知识。”

  记者来到南华西股份有限公司期刊阅览室,看书的都是处于工余时间的务工青年。这家上市公司80%的员工都是进城务工青年。

  “这里有几十本期刊都是免费赠阅的。各团支部不定期组织务工青年员工写读后感,写点评意见。因为员工读书求知的热情很高,公司下属每个厂都有青年读书俱乐部。”南华西街文化站站长梁国洪介绍说。

  记者一口气走访了好几家务工青年比较集中的企业,注意到团组织在介绍情况时很少用“布置”、“传达”等字眼,说得最多的是“根据对他们需求的调查”。

  刚完成的《广东省进城务工青年基本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进城务工青年不再以赚钱为主要目的,对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目的明确。他们政治热情较高,创业意识日增,学习愿望十分强烈,特别是普遍感到必须学习实用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增强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对此,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团干感触更深。该开发区成立了务工青年服务中心,组建金雁文学社等一间间向务工开放的活动室,为住在这里的几千名务工青年提供了发展自我的人生舞台。

  去年底入党的刘见青是开发区舒适刀片公司一位外来打工妹,她一直是团委的一名骨干。见到她时,她正忙着张罗演讲的事情,这是她业余时间自愿干的事。

  “像我这样的志愿者有很多,比如阅览室的管理员、文学社的编辑们,都是外来务工青年,几个务工青年宿舍就有一个团支部。团组织为我们做了一件件实在的事情,使我们感到团的事就是大家的事,大家的事就是自己的事。”(本报广州1月18日电)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