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月28日

星期

   

经济时评
降低另一种“车价”

鲁宁

  进入新年后,进口轿车关税下调,迫使部分国产轿车的售价跟着下调,“寒冷”的车市有了些许暖意。可兴冲冲买回私家车的车主仍然高兴不起来,因为车要上路行驶,还有一道道违法收取的“买路钱”等着买车人。1月25日《中国青年报》刊登的“上牌指标费卡了杭州车市的脖子”一文,就属于“宰你没商量”的最新例证。

  实际上,此类“宰杀”不但普遍存在,且名目繁多,“杭州”无非被拉出来作了一回反面典型。

  美国被誉为“长在车轮子上的国家”,人家的消费者平均月收入比咱们高出几十倍,可人家从买到车注册登记、领牌上路,才花区区40美元。咱们仅一个上牌指标费就得逼车主掏出1万元(按杭州的收费标准)。车价外的收费到底有多少?有关方面的调查统计证实,大抵在车价的20%到40%之间。有关机构“搭车收费”的年总量究竟有多少?最新统计人们还未曾见到,但笔者手头有一份1998年的权威统计:当年,全国汽车工业年利润40亿元人民币,有关机构收费1400亿元人民币。

  各级“搭车收费”政策的设计者绝对高明。如果说消费者购车还有个讨价还价余地———车价过高可以不买的话,那么一旦购了车,对车价外的违法收费,车主只有逆来顺受的份儿———不缴足各种税费,车就甭想上路。

  国产轿车价格高得离谱,遭致舆论多年批评,轿车“价外收费”的“无底洞”也一直是舆论抨击的焦点问题。记得去年3月份,国家有关部门就通过媒体告示社会:“正在起草制订汽车消费政策”;去年夏天,又说“‘草案’正在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近期即可公布”。可时至今日,不知何故,“消费政策”仍未见出台,甚至连相关消息都断了音讯。

  入世前后,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轿车的市场售价。其实,这只是显性的车价,还有一种隐性的车价———“价外收费”被人们暂时忽略。经济学的价格构成理论告诉人们,像轿车这样的耐用消费品,界定其价格是否合理,必须综合考虑其“全寿命价格”。具体说来包括3个部分:

  其一,购车价格(即市场购买价):其二,上路价格(即允许合法上路所需要支付的各种费用);其三,使用维护价格(保险、燃料、维修费用等的总和)。在一个有序、规范、理性的轿车消费市场里,以上各项费用的收取或支付都必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透明和可以预期。如果后两种“车价”混乱而离谱,即便市场车价下调了,车市也难以真正启动。

  自本月上旬部分进口和国产轿车相继降价后,车市的热闹劲没维持多久,旋即再度转“冷”。为什么会这样?还不是降价没有“全程操作”———“前”降“后”不降,从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车市的购买力?

  经济学原理早已揭示,市场中人都是经济人———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政府不下决心整治车市的消费环境,消费者无可奈何不假,但消费者持币待购、观望等待,政府也同样没辙。

 

上牌指标费卡了杭州车市的脖子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