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月29日

星期

   

赵瑜:潜到大陆深处
幽思“两河流域”

本报记者 沙林

  3年前长江发大水,刚用一部长篇报告文学《马家军调查》蜚声全国的作家赵瑜潜到千里江堤,与抗洪民众泡在风雨江水中。

  他特意到湖北境内的一个江心岛住下来,看到江水慢慢上涨,岛上居民立下生死约定,要与他们的岛———家园共存亡的悲壮场景。决堤时刻,干部群众誓不退避,很多人就这样被滔滔洪流卷走。

  没有媒体披露这动人一幕。赵瑜猜测可能他们记录下来了,但不感兴趣。反正他自己被深深感动。这成了他正写的新书的一条主要线索。他的新书是写水和农业的。

  他数次下江南,与在江边长大的干部群众打成一片,仔细寻辨发微,使出他的惯用伎俩,与采访对象称兄道弟,吸烟喝酒,不分彼此。

  赵瑜是山西人,一直自傲北方特别是山陕文化的厚重质朴。他曾认为,写了黄河就写了中国。他的作品《但悲不见九州同》、《内陆97》、《庄稼汉》等,都是倾泻黄河文化给他的感动的。他一直想把对漫漫大地的思考用一本书来表现,黄河、农业、北方农民……是关键词。

  但经历了长江的感动后,他发觉仅仅考虑黄河流域是不够的。唐宋以后,农业文明的中心向南转移,到后来,江浙不仅在农业以及由此带来的富庶上远远超过北方,就是在文化财经政事上也冠盖全国,俯视“炎黄故地”的山陕和中原,“甚至连出秀才都是成批量地出,不像北方那么稀缺。”

  赵瑜想,如果把两条河结合起来对比描写,那是非常有意义的。他恶补文明史和地方志,他也因而生出了自己很独特、有趣的体会。他认为,长江水患从来不像黄河那么肆虐凶猛———这两年由于上游森林砍伐,长江水患也凶猛起来———这使江南农业更加稳定、成熟。经济的高下,也促使得文化和意识形态分野。总的来说,南方居民思想更开阔活跃,不像北方农民那样封闭。

  “唐宋以降,中国反抗暴政的大都是南方百姓,从奇迹般抵挡住蒙元铁骑36年狂攻的四川钓鱼城(当时全中国都成了蒙元天下时他们仍在坚守),从反抗满清以至招来“扬州十日”屠城的扬州,到太平天国、小刀会以及后来的孙中山领导的光复中华的同盟会……都出自南方,同一时期北方有什么呢,号称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赵和号称文物之邦的齐鲁卫之地,自动打开一个又一个城门的投降军民,有动辄称老佛爷的奴才,有从白莲教、一贯道一线下来的秘密巫术……

  “虽然计划经济和过去的错误,给长江流域带来过饿死人的事,但大寨不可能出现在长江流域,只能出现在山西,长江流域的商业文明在经过千百次的扼杀之后竟还起着作用……”

  赵瑜对北方大地的感情是复杂和悲怆的。他的爱,他的生活方式,甚至他喜欢的歌,都是北方的。在早年的报告文学《但悲不见九州同》中,他描写了劳动英雄李顺达被山西另一个劳模挤压一步步走向毁灭的悲凉命运。他深爱李顺达像黄土高原一样实在的性格。对于“两河”流域的发现不能改变这种爱,只不过徒增他的惋惜和惆怅。

  他怀着这些大问题,却躲到一个小得不能小的地方去写作。他去的是山西平顺县,李顺达的故乡,住在县委招待所,在职工大食堂吃饭。他来这儿一是为躲清净,主要是为了“能感受那种农民的空气。”

  在这“偏远省的偏远地区的偏远县”,他住了两个月了,还将住两个月。他带去不少书,与城市文明基本隔绝。他晚上有时信步出去看看上党地区的戏乐班子演出。他还特别喜欢到山区赶会。他说通常能看到戏,源于秦腔的上党梆子。他回视自己开进口车、住八千块一平方米公寓的都市生活,认为“只是过日子舒服,没什么大意义。”

  他强调一个作家不能老浮在表面,“看看那些基本与现代文明隔绝,不知互联网、WTO为何物的内陆农民,我们的所有浮躁和自傲没有一点意义。思考能让他们在新世纪有些好事是我之所愿。”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