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月31日

星期

   

心有旁骛
明天的座位在哪里

陆小娅

  近日媒介上有两则关于考试的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则是北京某中学考试座位要根据上次月考成绩来安排(《北京青年报》1月16日),一则是武汉某中学为作弊的学生设“舞弊生考场”(《北京晨报》1月25日)。校长老师认为这种安排“能够让孩子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位置,并认识到通过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位置”;“刺激也是教育,也是为了教育学生讲诚信”。

  学校的这种安排,是希望让学生体验到“羞耻”,产生心理压力,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或激发出学习的动力。这很符合中国古人的一个说法“知耻而后勇”。或许我们还可以把它改造为“知耻而自律”。

  但是,“知耻”是不是一定就“勇”,就“自律”呢?

  羞耻确实是一种强大的负面感受,在中国文化中尤其如此。羞耻会带来孤立、遗弃和轻视,因此人们为了避免羞耻,会改变自己的行为。“知耻而后勇”就是这么来的。但这种感受对人行为的影响,首先要看体验到羞耻的人对事情怎样进行解释。比如按成绩排座位,有的同学会解释为“老师认为我还有潜力,希望给我点压力好让我把潜力发挥出来”;也有的同学会解释为“老师根本不在乎我们的面子和自尊,他就是想让我们丢脸”。两种不同的解释显然会导致不同的行为,而后者所产生的消极情绪显然会让学生感到极为受伤,这是由于:

  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他们非常珍视自我,想拼命地保护自我,因此对伤害自尊心的事情往往难以忍受,很容易产生愤怒的情绪。这是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另外,当学校做出这样的安排时,老师很少会关注到学生可能产生的心理感受,并事先和他们进行沟通,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当学生不能从积极的方面来解释这种安排时,期待取得正面的、长期的效果是不现实的。

  按成绩安排座位和设置舞弊生考场,就不可避免地公开给学生贴上了标签:你是“差生”,你是“作弊者”,把人的行为和整个人画了等号。这样的标签不仅会给当事人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而且也很容易使别人形成偏见和“刻板印象”,使当事人的自尊心受到更多的伤害。当人的自尊心降低时,自我防御就会加强,变得退缩或充满敌意,这离教育者的初衷不是更远了吗?

  这样一些让学生感到羞耻的安排,的确也如一些老师所说,可能是有效的。但我们还得分清,究竟是对少数人有效还是对多数人有效?究竟是长期的效果还是短期的效果?如果仅仅是对少数人有效而对更多的人造成伤害,就是不可取的;如果仅仅有近期的效果,而远期效果不佳,那么教育的目的也没有达到。拿“舞弊生考场”来说,我相信一定会有近期的效果,毕竟对多数人来说,这是“奇耻大辱”。但仅靠“他律”是不能培养出“诚信”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严厉惩罚能够使人顺从,但很少使人内化。而如果“诚信”没有内化,一旦失去他律(比如在法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行为失范就再自然不过了。

  多希望有教育心理学家来做做这些课题,使教育者在选择教育方法时有更多科学的依据。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