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2月4日

星期

   

解读广州•环境篇
为“说不清楚”的市容靓丽扮装

本报记者 陈娉舒

  “最说不清楚的城市”

  曾经有媒体向全国读者征选国内城市之最,广州被冠以一个奇怪的之最———“最说不清楚的城市”。理由是,作为华南最大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中心和改革开放最前沿城市,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处处洋溢着“不可思议的活力和生机”;但也就是这座城市,却又嘈杂、拥挤、凌乱,活像个大墟市(粤语:集市)。

  不独外地人,即便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对自己的家乡同样爱怨交加。

  人们对广州的感觉“最说不清楚”,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广州一度的“脏、乱、差”。

  曾被视为广州经济开放搞活的“一个生动诠释”的“大排档”,就是一例。一个灶台、几张桌椅一支,就是“大排档”。它遍布城区各个角落,甚至侵占了马路人行道。开煲狗肉、炒田螺、肠粉、云吞面等广州小吃的香气,夹杂着马路上机动车排出的尾气飘荡于大街小巷;可就在嘈杂简陋的“大排档”里,很多广州人解决了他们的早餐、夜宵。“大排档”为“吃在广州”的美誉作了贡献,但也形成了广州街头嘈杂无序的形象:大声吆喝,噪音扰民;排档一收,马路边往往留下满地的污水和垃圾。

  不光是大排档,还有灯光夜市、破败的违章建筑……“城不像城,村不像村,城市像农村,农村像城市”,这段顺口溜一度就是广州市的真实写照。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一度被说成“步履蹒跚”———低质量的生活环境逐步影响着广州的投资环境,外加珠江三角洲“经济四小虎”的夹击,有经济专家甚至断言:广州完了!

  1997年,广州万户居民入户调查结果同样不妙:广州人对自己的家乡,满意率仅为27%!

  1月下旬,记者来到这座古城。身为“老广”,记者仅两年没回广州,然而眼前的广州,熟悉亲切中又处处透着新鲜。广州完全变了!

  洗脸整容

  广州的变,是从1998年开始的。那年7月,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视察广州后指出,广州城市建设管理要实现“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到2010年一大变”。广州市委市政府上下深深地意识到:广州的城市建设,欠账太多了!

  急于洗心革面的广州人从“面子”开始。环境综合整治成为“小变”的治理重点。15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措施同时向违、脏、乱、差开炮。

  往日,广州“马路经济”、“围墙经济”盛行,大批违法建筑侵占市民公共空间,造成严重脏乱状况。市委市政府下了死决心:清违复路,还路于民;清违复岸,还岸于民;清违复绿,还绿于民!

  首先是一个字:拆!

  广州人几乎无人不知在荔湾区有一个清平路中药材专业市场,这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批发集散地,同时兼营野味水产。市场占据了1公里多长的一条街,一些买卖摊位甚至摆卖到了附近的内街小巷。没商量,拆!

  西湖路灯光夜市,曾是全国最早的自由市场,在此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个体私营业主,也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变迁。但典型的占路经营,多年来使西湖路一带由此成了嘈杂脏乱的代名词。夜市一关张,将这条路彻底还给了当地老百姓。

  很快,8114处卫生死角、124个占道市场、111个违章养猪场也被“连锅端”。

  乱摆卖、乱拉挂、乱搭建、乱停放、乱堆挖、乱张贴一度让广州街头“千疮百孔”。由于管理部门错综复杂,“八顶大盖帽(行政执法部门)管不住一顶大草帽(违章摆卖者)”。广州索性将执法权集中下放到新成立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支队”,“政出多门”的局面一经打破,“一顶大盖帽就管住了所有大草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支队成立两年,处理各类违法违章案件200多万宗,没有接到一起投诉。

  三年来,全市共清拆违法建筑1100万平方米。市委书记黄华华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算上相应的占路面积及空间,按照1∶5的比例算,相当于三年拆除了一个中等城市的规模!”

  广州市民说:“广州的新形象,首先是拆出来的!”“拆”的同时是“建”。

  全市新建室内农贸市场193个,“马路市场”全面实现入室经营。譬如,清平路市场拆了,但多年形成的中药材生意不能断,于是,整个市场被“腾挪”到一幢外观气派的新建筑物里。同时,环卫等其他基础设施紧跟而上,三年间新建垃圾压缩站114座,垃圾收运统一管理,上门收集,做到日产日清;新建公厕73座,大修公厕131座。数百条一二级马路全部实现16小时保洁。“落雨大,水浸街……”这首广州人耳熟能详的儿歌,是金花街居民多年来饱受水浸街的生动写照。金花街地面标高6.3米,比珠江水面的正常标高6.5米还要低,是广州市最低洼处,素有广州“锅底”之称。多年来排水设施老化,下水道拥堵不堪,逢雨便小雨小浸、大雨大浸。1999年8月底的一场台风大雨,金花街成了一片汪洋泽国,水涨到一人多高,居民家中的家具电器多被水泡坏,小艇摆渡成了居民持续多日的惟一出行方式。

  2000年3月,金花街小区排水工程全面开工。听说要修排水系统,每天给工程队送糖水、送西瓜的居民络绎不绝;附近中学主动帮着解决了材料堆放场地;在太保直街安装水泵,需要清拆几处民房,居民二话不说搬走了。修建排水系统的同时,小区内原本破败不堪的路面也得以“动手术”,共改造新建道路、排水线路2.5公里。改造后的金花街去年安然经受了几场大暴雨的考验。

  “耳鼻眼”齐齐来享受

  以往广州给人印象差的一个原因是污染严重,人多车多废气多,空气几近让人窒息,近岸的珠江水污浊发臭。

  3年来,广州共投资152.7亿元,着重对大气环境和水环境进行治理,成为3个能如期完成国务院下达的“一控双达标”任务的省会城市之一。与此同时,清洁燃料在全市大大小小7787家饮食服务企业的推广率已接近100%。广州还是最早启动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的城市,目前无铅汽油普及率达100%。

  广州的空气质量逐年上升,200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是330天;2001年,这个数字上升为353天。

  漫步广州街头,听不到一声汽车的长笛短鸣。原来广州是全国最早实施市区禁鸣喇叭的城市之一,且执法严格。驱车广州,不管司机有多急,喇叭按都不敢按———这已成了当地人的一种下意识。

  见惯了以往广州楼房的“火柴盒+灰头土脸”面貌的人,如今也许会为内环路等主干道边上一栋栋色彩悦目的“新楼”惊叹。其实,这些楼房就是过去的老楼,在“小变”中,环境整治的内容之一就是为广州楼房“穿衣戴帽”、“涂脂抹粉”。截至目前,经过“穿衣戴帽”的旧楼已有8000多栋。

  让人更加养眼的还有遍布大街小巷的绿地、盆花、街头雕塑。这些年,“绿化”被广州人来了一次从“见缝插绿”到“清违复绿”再到“规划建绿”的“从观念到行动的大跨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1995年的4.69 m2增至2000年的10.36 m2,全市公园总数达125个,建成和在建森林公园34个,是全国省会城市中拥有森林公园最多的一个。2001年12月,广州被国际公园与康乐设施管理协会评选为“国际花园城市”。建设部还授予广州“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1999年到2001年,万户居民入户调查显示,居民对广州城市建设满意率连续3年超过90%,去年这一比率高达95.8%。有广州人打趣:“政府把百姓想办的事想清楚、办清楚了,广州有望变成‘最说得清楚的城市’啦!”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