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2月5日

星期

   

真实再现与文化审视
――评季宇的长篇历史纪实小说

周大新

  近年来,季宇连续出版了多部以清末民初为背景的长篇历史纪实小说,其中《段祺瑞传》和《冯国璋传》广受好评,前者还连续两次再版。2001年是辛亥革命90周年,季宇的又一部新作《共和,1911》近日由江苏文艺出版社重点推出。该作史料翔实,笔触严谨,气势恢弘。这是季宇继《段祺瑞传》和《冯国璋传》之后又一部力作。

  真实客观是作者刻意追求的目标,也是季宇长篇历史纪实小说的一个鲜明特色。历史已成为过去,如何真实再现,是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季宇在作品中大量地采用当事人、亲历者的回忆、日记、书稿,以及当时的报纸、官方文件等记载,力求让史料说话。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史料,做到了事事有出处,即便一些细枝末节,如人物活动、对话等,也力求有所本,表现了作者严谨的创作态度,与当前某些凭空杜撰、胡编乱造的所谓纪实形成鲜明对比。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史料的运用上,作者采用开放的手法,即多角度地引用各种史料,包括一些对立的看法。历史是由人来述说的,而每个人由于身处的地位、角度不同,都会对历史发出不同的声音。如果简单地下结论,显然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如《共和,1911》中,黄兴指挥汉阳之战遭到惨败,这是辛亥革命中最著名的一次战役。由于当事人所处的派系、立场,以及与黄兴的亲疏远近不同,他们对事件的回忆出入很大,有的甚至完全对立。作者对此既不回避,也不强加,而是在书中把各种具有代表性的回忆及疑点尽可能择要录之,供读者自己玩味。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读者的想像,给阅读提供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使作品更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

  思想含量大,以当代眼光对历史作深层的文化审视,是季宇历史纪实小说的另一显著特点。这一点,无论在《段祺瑞传》、《冯国璋传》,还是《共和,1911》中都表现得十分突出。段祺瑞和冯国璋都是清末民初政界、军界的风云人物,一个出任过民国执政,一个担任过民国总统,作为北洋军阀中“皖系”和“直系”的代表人物,作者并没有把他们简单化、脸谱化,而是把他们置于历史的大背景中加入审视,从而在政治、社会和文化上对他们的命运做出深刻剖析,同时也进一步揭示了历史不幸的根源。辛亥革命是上个世纪初,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推翻了满清二百六十多年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意义深远。《共和,1911》在展现这段辉煌而悲壮的历史的同时,打破固有的传统思维定势,对发生在上个世纪初的事件和人物进行重新审视和诠释。辛亥革命从胜利到失败,教训是深刻的。特别是反清阵营内部存在的问题,触目惊心,让人扼腕,这都充分暴露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先天不足。作品通过反思和审视,促使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新的认识,也对中国革命的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切的思考。

  长篇历史纪实作品,特别是全景式的,最易忽略的便是人物塑造,尤其是细节描写。但季宇原本是个小说家,他注重写人,也善于写人。纵观他的历史纪实作品,虽然结构宏大,人物众多,但由于在事件推进的大框架中,给人物留下了充分空间,所以笔墨运用,简中有繁,粗中有细。尤其是对重点人物浓墨重彩,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共和,1911》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孙中山、黄兴、黎元洪和袁世凯等几十个叱咤风云的人物,充分显示了作者驾驭结构和人物的能力,同时拓宽了视野,使作品内容更丰满,内涵也更丰厚。文学是人学,只有写活人物才能使作品获得生命,这也是季宇历史纪实作品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