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2月6日

星期

   

永远的黄河大合唱
――追记诗人光未然

原“抗敌演剧队第三队”部分老同志

  编者按:“我不禁为他,为中国人民的巨大损失放声一哭!”这是诗人光未然悼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诗句。今天,诗人自己也离我们而去。我们情不自禁地要用诗人自己的诗句来表达我们的深情,把诗人曾经的呼号献给他———一个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文坛老战士。

  我们认识光未然,是与象征着我们民族伟大精神的《黄河大合唱》联系在一起的。50多年前,光未然与冼星海共同创作了《黄河大合唱》,50多年后,我们仍然在唱《黄河大合唱》。我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因为我们唱出的不仅是一部母亲河的壮丽史诗,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和灵魂不屈的象征。

  《黄河大合唱》是一座丰碑,镌刻着光未然的名字。

  为了缅怀诗人光未然,本报从今天起连续刊登原“抗敌演剧队第三队”部分老同志的追忆文章。诚如作者所说,光未然先生还活着,他与永远的《黄河大合唱》同在。

  “怒吼吧,黄河”,唱遍了全球的《黄河大合唱》,几代中国人传唱的《黄河大合唱》,两岸三地中国人同声高唱的《黄河大合唱》,全球华人引吭高歌的《黄河大合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民族精神的高歌,鼓舞着华夏子孙团结奋起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为新中国增添了新的光彩。

  “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如果你已忘掉的话,那么,你听吧!”《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诗人光未然1939年在延安《黄河大合唱》首演时亲自朗诵的声音,历经半个多世纪,音犹在耳,突然噩耗传来,诗人光未然2002年1月28日下午4时15分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89岁。但是诗人光未然在中国人的心中还活着,他与永远的《黄河大合唱》同在。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在人们纪念诗人光未然的时候,不由得就要回顾光未然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来龙去脉,环顾“在黄河身边”发生的“英雄故事”。笔者近年曾几次采访过诗人光未然和他抗日期间的战友,《黄河大合唱》的第一任指挥邬希零(解放后任《人民音乐》杂志主编)和抗敌演剧二队队副、党支部委员赵寻(解放后任中国剧协党组书记)等,现追记如下。

  一、抗日救亡急

  光未然追忆当年组建抗敌演剧队的经过时对笔者说,1937年10月,七七事变后3个月,他带着1935年在武汉创建的拓荒剧团,包括周德佑、胡丹沸、赵寻等同志,在湖北演出抗战歌曲与话剧。他们第一次下乡演出的剧目是他写的《阿银姑娘》。参加演出的有田冲、徐世津等。随后,演出了拓荒剧团周德佑写的剧本《大兴馆》。武昌群众歌咏队的陈壁、严立宇、黎琅等女同志参加了演出。陈壁还把家里的大房子借给剧团作排练场和宿舍。拓荒剧团的演出效果很好。当时的武汉,已经成了全国抗战的中心。周恩来、董必武等中共领导人到了武汉,成立了八路军办事处。“八·一三”后,救亡团体如雨后春笋,大批青年的宣传团体云集武汉。经过他的努力,在拓荒剧团的基础上,吸收了上海、北平等地的流亡学生,组成了“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话剧移动第七队”。

  光未然说,其实当时只有他们这一个队,但是当事人却大笔一挥,把一队的一字加了一笔,成了七队。

  七队出发前夕是农历除夕之夜,队里开了联欢会。被家里关起来的黎琅,女扮男装,越墙归队。后来就根据大家的倡议把这一天定为七队的“解放节”。1938年1月1日,七队全队25人由武汉出发,“到农村去”宣传抗战,第一站是湖北应城。应城抗敌后援会看在周德佑父亲———上海银行武汉分行行长的面子上,安排他们住在商会。借用一家戏院演出,演出了“大兴馆”和“放下你的鞭子”“九一八以来”。

  为配合党在当地的“农干班”工作,七队到村镇巡回演出,他们自己背上行李,每天步行十里八里,和农民同吃住,在街头演出。排演了新剧目《东北一角》《打鬼子去》;还排演了周德佑创作的话剧《小英雄》和集体创作的按民歌《八杯茶》的曲谱配词的小歌剧《从军别》。演出《小英雄》后,现场有观众问要不要老英雄,想报名参军。

  在应城排演大戏《抗敌演剧队的家乡》时,周德佑已经病重,在后台休克了。送他到武汉没几天即去世,年仅18岁。诗人光未然说,七队当即派田冲和胡丹沸到汉口慰问周德佑父母。3月22日晚上,两位老人拿出周德佑的信,并送给七队本是周德佑出国留学学费的两千元钱。3月24日《新华日报》刊发专辑悼念周德佑。七队为周德佑举行了追悼会,邓颖超参加了。不久田冲和胡丹沸被发展入党,从此七队由5人执委集体领导。

  光未然说,七队从应城到天门演出,观众反响热烈。结束了天门的演出,从天门乘坐小火轮到钟祥。在船上大家没钱买饭,有看过演出的乘客给钱,大家才能买了饭菜,狼吞虎咽吃掉。在钟祥排演了新节目《自卫》《三江好》,演出反应很热烈。县长第二天要求七队到山上给地方武装慰问演出。地方武装有二三百人,看过演出,那地方武装居然愿意立即接受改编为抗日队伍。后来,七队到了襄阳,那是国民党的地盘。发展了女扮男装参加革命的黎琅和另一名队员入党,这时支部有8个党员。队上经济拮据,周德佑父亲到襄阳,给了队上100元,才得缓解。从襄阳去武汉,大家没钱乘车就坐乌蓬船,大家与船夫同拉纤,摇橹。当时全队平均年龄不到20岁,大家全都没有雨具,是冒雨回到武汉的。(未完待续)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