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2月20日

星期

   

上天后才发现没有翅膀
“东北华联”在扩张与欺骗中衰落

新华社记者 鲍盛华

  吉林省第一家上市公司“东北华联”上市之初盲目扩张投资,惨败后又不断施展骗术,偏离了规范发展的轨道。目前,公司更名为“高斯达”,经营基本停止,员工放假4个多月。

  华联时代:只要感觉好,现在就投资

  “东北华联”上市后募集资金1.6亿元,股价由每股1元跃升为最高时达18元,许多购买了华联股票的人一夜之间腰缠万贯。“东北华联”的主体“华联商厦”更是生意兴隆。“东北华联”一度成为吉林省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领跑者”。

  实力骤增后,“东北华联”雄心勃勃:“科、工、贸全方位发展,立足吉林,放眼全国,走向世界”。

  刚刚一年时间,“东北华联”便由一个商业大厦摇身变成集商业、实业、房地产于一体的跨区域综合性企业集团,拥有55个全资子公司,6个控股和参股企业,资产5.6亿元。

  然而,企业“长”大了,新上马的项目却无一成功:第二华联商厦很快停业整顿,6000万元白白扔掉;白山华联总公司和白山五交化公司创立后毫无收益,5700多万元打了水漂;投入982万元的江山木业公司成立之日就成了亏损之时;在美国买了房子,可是什么也没干成;在泰国建了一个大酒店,投多少赔多少……就在一两年时间内,公司损失了近两亿元,资金被挥霍一空。

  “东北华联”创始人之一、后任企业党委副书记的李贵贤说,有钱之后的头脑发胀使企业掉进了扩张的“陷阱”。企业上市后一下子流进资金上亿元,怎么花出去?公司领导们争着抢着报项目,只要你说能赚钱,班子主要成员感觉好,就毫不犹豫地投资。公司原监事会主席焦继业说,监事会曾经提出应建立投资责任追究制度,但没有得到董事会的通过。

  李贵贤说,当时吉林省看到全国各地都在搞企业上市,而本省一家上市企业也没有,心情十分急迫,仓促之际选中了“东北华联”。

  可“东北华联”不具备上市公司要“有3年以上的股份制经营历史”的要求。在有关部门的运作下,“东北华联”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浑江百货大楼进行了嫁接改造。

  结果是,只嫁接来了“3年以上的股份制经营历史”,并没有嫁接来规范的股份制经营机制。名义上,“东北华联”是吉林省股份制改革试点单位,“新三会”全都健全,可实际上还是国有企业那一套经营思想和经营方式。也就是说,企业在上市后,一步登天,但到了天上才发现,自己没生翅膀,也不会飞。

  万通时代:遥远的管理,失控的局面

  1994年10月,民营企业上海万通实业公司悄悄运作,购买了华联16%的法人股,成为第一大股东。

  此后,“东北华联”由盲目扩张转而进行全线调整。公司相继收缩战线,突出主业,关停一批亏损企业,还从台湾请来专门管理人才,实行新的管理方式。

  然而,经营上积重难返,加之经营班子轮流坐庄,企业的局面越来越糟。曾任公司总经理的李新鲜说,在“万通时代”,同为本埠人,第一大股东在公司的工作代表平均工资高出同级人员3倍,使人们对企业的责任心大大减弱。

  时任公司监事的焦继业介绍,由第一大股东出任的董事长并不常驻公司,平常基本上听电话汇报,一些指令是通过传真实施的,成了“遥控管理”。一些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合伙欺骗远在外地的董事长,造成了一些决策的不切实际。

  从1995年开始,盲目扩张的“后遗症”集中爆发,企业经济效益连续3年以平均50%以上的速度负增长。1996年亏损额达到1.18亿元,列沪深两地商业板块亏损“冠军”。

  危机时刻,“万通”准备退出。民营企业长春高斯达生化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急于找“壳”上市,就以每股1.97元的高价与“万通”成交。一年后,已经戴上ST帽子的“东北华联”被更名为“ST高斯达”。

  到1997年底,企业连续两年累计亏损2.5亿元,资产大多都成了虚值:华联实业总公司号称资产1800多万元,实际资产不足200万元;江山木业公司900多万元的资产没有了;华联商厦191万元有账无货。资产使用状况更糟,因企业停产、公司歇业造成近1.7亿元的资产闲置……“东北华联”败落了。

  高斯达时代:“高明”的骗术,凄惨的结局

  作为第一大股东,长春高斯达生化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玩了一个“高明”的手法:

  在资产重组的过程中,向上市公司投入了两种药品的无形资产及相关药品生产线。转而又让上市公司把这两种药的无形资产及相关生产线“托管”给自己经营。条件是:1999年向上市公司上缴1500万元“托管利润”,2000年上缴2900万元。

  实际上,第一大股东在两年内分文未缴。但在当年的公告上,这些尚未上缴的利润却成了上市公司实现的盈利。

  “第一大股东除了欠应上缴上市公司的托管利润外,还欠多笔上市公司转让收益,加上借款,共欠上市公司1.34亿元,而上市公司的总股本才1.4亿元。”原监事会秘书尹国华说,第一大股东做数字游戏是想“摘帽”后配股,用圈来的钱弥补欠银行的贷款和各类亏损。

  为了甩掉包袱,“ST高斯达”还把负债累累的子公司长春华联商厦转让给注册资金只有50万元的长春金河五交化有限责任公司。但就是这样一家小企业竟同意花1.8亿元接收长春华联商厦。《转让协议书》上写道:以5种方式支付出让金,“承担长春华联商厦的欠银行贷款7604万元,承担其他债务5596万元……”时至今日,这些钱分文没有兑现。

  中国证监会长春特派办上市处处长庞国华说,当时“ST高斯达”与“长春金河”的协议有“君子协定”的意味。“长春金河”先把“包袱”背过去,让“ST高斯达”“轻装”上阵。如果“长春金河”经营得不错,当然好;如果经营得不好,等“ST高斯达”经营好了再把这部分资产收回。没想到,两边都没有搞好。

  国家从去年开始不准上市公司再进行托管经营。“ST高斯达”在2001年第三季度公布亏损,亏损额为309万元。同年9月,“ST高斯达”宣布公司本部放假,至今仍未上班。

  对“ST高斯达”的做法,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高继光有自己的看法:“今天的规范可能就是明天的不规范,今天的不规范可能就是明天的规范。我也不怕公开讲,我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规范。另外,有人说第一大股东欠了上市公司1个多亿,掏干上市公司。事实上,大股东欠的都是原‘东北华联’下属的破烂企业高价出卖给第一大股东的钱,这是掏干吗?这是最大的承担呀!”

  第一大股东出任“ST高斯达”董事长的唐群雁说:“我们的所做所为,都是为了上市公司能够从泥坑里走出来,现在第一大股东不但得不到什么,反而都搭到里面了,难道我们‘救’这个公司还‘救’错了?”

  中国证监会长春特派办副主任江连海说,事实上第一大股东没有什么实力,一年的盈利也就几十万元,是“小马拉大车”,他就是为了搞到这个壳后配股,没想到他把自己陷进去了。

  如今,第一大股东已与昆明天和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确定重组计划。“ST高斯达”下一步的命运如何,人们拭目以待。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