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2月21日

星期

   

心有旁骛
儿子要的与父母给的

王曦影

  前不久,某报花巨幅登一长文:21岁的大三男孩“离家出走”,父母哭哭啼啼、情绪悲壮,OICQ、登寻人启事,种种办法想尽。男孩众望所归回了信,说一切安好。父母依旧不依不饶,父亲还说,“要卖掉房子,他去哪儿我跟到哪儿!”

  那逃到杭州的男孩如果看了此文,不知会作何想?如若是我,会想:逃得越远越好!

  此时,对于父母,首先需要认清的是,他们的儿子已经成年,拥有选择生活的权利。儿子的信中态度其实非常明晰:“在杭州,待些日子,租个房子,找个工作,考验自己的生存能力。”写这封信的男孩已经是怀有积极生活态度的青年,而父母依然将其看成没有长大的孩童。而真正成熟的父母,看完这样一封信,应该既忧且喜,毕竟:吾家有男初长成!

  对于父母,有一重要问题需要思考:儿子为什么要离家?只是一时冲动吗,绝不是!而是21年压抑的总爆发。儿子的信中这样写道,从小到大,我的每一步都是按照父母的设计而走的,从来没有人征求过我的意见。这样的意见,第一次,用信件的形式婉转表达出来,可这样言语的背后隐藏的是:不能淘气的童年,循规蹈矩的少年,即便成绩优秀,也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大学和专业。

  家庭结构治疗大师米纽庆认为,中国的家庭出现问题,往往是因为成员之间的关系过于紧密。上述父母在给予儿子无限关爱的同时又对其寄予了无尽的厚望,儿子只能勉力承担起家里所有的失意与期望,爱的压力与恨的抑制,最终陷入完全丧失自由的境地。

  而令人担心的是,这样的孩子一旦“觉醒”,可能由于一直被家长包办代替,从未独立应对生活中的抉择,突然失去判断力而手足无措。文中的儿子正是如此。他似乎明白应当自己把握命运,但是,面对实际情况,比如,去杭州做什么?打工与学业有什么关系?怎样既实现自己的目标又搞好与父母的关系?在这些具体问题面前,他显然还十分茫然。

  儿子要的,父母给不了,父母给的,又是儿子不需要的。父母贴上爱标签的过多给予成了控制与索取。儿子力所不逮之时,只能溜之大吉。

  假如逃跑能够使这个家庭里的三个人都能重新反思各自的角色,重新组建成员之间的关系,那么逃跑带给他们的,可能是重生。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