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2月23日

星期

   

枫叶之国
体验洋教育(图)

摄影*写文/本报记者 刘占坤

  从1月28日开始,北京中加学校的42名师生在白雪皑皑的加拿大体验着东西方教育的异同。

  这次教育文化冬令营的重点是参观访问20所大学及高中院校,与当地的高中学生一起同堂学习,并比较加拿大学校在课程安排、学科内容、教学方法方面与中国的不同。

  在新不伦瑞克省芒特恩市麦克诺顿中学的一堂生物课上,气氛活跃,神情轻松的学生参与意识很强,他们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且不用举手。

  每位中国同学分别吃住在普通加拿大的居民家中,这是对加拿大的社会人情和文化氛围一种最直接的解读形式。16岁的刘一迪入住阿兰·瑞查兹先生家,作为“长女”的她,参加了14岁的小弟弟扎德·瑞查兹的生日聚会,还成了全家的中文老师。瑞查兹一家知道2008年北京将举办奥运会的事,他们觉得那是了解中国最好的机会。为此,刘一迪心里特高兴。

  52岁的彭建华是北京中加学校的创始人。他生于香港,小学和中学也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学生,1967年考入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就读电脑科学专业。这个经历,使彭先生深深体会了中加两国教育体制方面的差异。他认为,创办中加学校目的就是为在培养人才的同时缩小这种差异。中国的基础教育虽然比较扎实,但学生们缺乏创新思维、团队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三点正是西方教育的精华,也是未来走向社会从事任何工作应具备的素质。创新思维首先提倡学生思想上的活跃,并有极强的表现欲望和辩论能力。团队精神则是强调集体力量,把一个项目安排给几个人完成,每个人有分工又发挥各自长处,最后组合成一个整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则表现在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如何使现代科技为我所用。

  过去的5年,这所学校已有近千人次访问了加拿大,形式是高一学生参加近20天的冬令营,高二、高三学生参加一个学期的研修活动。中国孩子通过参与这样的教育交流过程,无论将来读大学还是闯世界,显然会从中获得不少益处。

 
  ▲在安大略省科技中心,中加同学一起感受“登月”的神奇。   ▲在圣·约翰学院留学生举办的春节联欢会上,蒙古族学生阿力亚夫与他的英语老师奎因翩翩起舞。
  ▲在芒特恩市麦克诺顿中学,罗宾(右二)向刘倩介绍班里每一位同学。   ▲在阿博斯福市职业技术中心,隋婧然(左)、李涵和格拉菲克(右)一起交流电脑作业。
  ▲在多伦多私立女子学校,中加学生话题不少。   ▲胡泊同学向“洋爸爸”学习驾驶雪地摩托车。
  ▲交流学生陆茜因成绩优异获得了圣·约翰学院颁发的奖状。   ▲语言的障碍不影响刘一迪同学与莎娜·瑞查兹一起玩翻绳游戏。
  ▲黄悦同学的生活从兑换加币开始。   ▲在圣·约翰学院,詹尼弗(前)和娜迪妮享受了和中国学生一样的待遇——得到了“压岁钱”。
  ▲在爱立森大学,师生模仿生活情景练习英语口语。   ▲相聚短暂,情感久远,杨葳舍不得与洋妈妈分别。
  ▲第一次出国的梁思宇同学有点茫然。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