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2月25日

星期

   

经济时评
光有降息是不够的

鲁宁

  2月2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再次降低国内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这是马年新春的首宗重大经济事件。

  在我的印象里,降息作为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之一,近年里政府已反复使用多次,且使用的频率不断加快。仅去年,存、贷款利率就下调了好几回。

  本次降息,各项存款利率平均下调0.25个百分点,各项贷款利率平均降幅则达到0.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贷款利率的下调幅度比存款利率的下调幅度要高出1倍。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信号。

  我们知道,撇开政策支持因素,商业银行的运作和发展主要靠存、贷款之间的利率差,其经营绩效则更多地取决于单位时段内贷款的回笼周转次数。

  作为国际惯例,商业银行为保证自身利益,总要保持存、贷款利率的“正差”———贷款利率高于存款利率(这也是抵御放贷风险的常用手段之一)。

  而经本次降息后,商业银行的现有存、贷款利率差的空间进一步压缩。静态地看,如果贷款仍然不能大量放出,也就意味着商业银行的回旋余地同步缩小,经营风险增大。

  由于整个市场化改革远未到位,改革在不同领域的进展又极不平衡,就目前现状,商业银行的存款增加不成问题(因为改革态势的不够明朗,使得社会各界尤其是普通百姓对未来缺乏预期,存款利率下调不足以促进百姓放心消费)。真正成问题的是,假如存款大幅增加,贷款增幅不能同步跟进,银行的经营风险则会继续放大,再怎么降息,整个金融仍是一盘“死棋”。

  眼下,一方面,部分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受社会信誉危机的拖累而贷不到款,另一方面,大量的优势民营企业的存量资本因缺乏好项目而“冬眠”于银行。仅以浙江的公开报道为例,该省沉淀于银行的可供投资的民间资本就达数千亿元。

  此类并非个别的现象反映的问题集中于一点,就是市场的开放严重滞后。如今,一般性的生产、服务行业都面临结构性调整,而能挣钱———投资回报率较高、市场供应不足的行业却大都为政府及国有资本所垄断(且垄断者的经营绩效又很低),民间资本欲入门而不能。这样,但凡宏观调控政策,包括一次次的降息,其实际效果是大打折扣的。

  改革的有效性在于改革的配套。宏观调控政策的使用也得讲究配套。我们看一个本人跟踪观察数年的实例:

  绍兴县公交改制前不到10辆车,改制两年,新车增至100多辆,线路网遍及全县主要乡镇,政府没投一分钱直接补贴,公司仍盈利且后劲十足。反之,倘若仍按政策坚持国有公司垄断经营公交,能有企业、百姓、政府三赢的结局吗?

  其实,以民营资本为主的该县公交,也不是全部自己掏钱买车,其部分车是租赁来的。再说开去,杭州公交的车况据说国内一流,可很少有人知道,它每年的租赁盘子高达上亿元人民币。有道是,源头一放,拉动租赁市场,带动车厂销路,继而又带动相关配套产业……这就叫,放其一点,活其全盘。延伸开来,整个内需市场的启动何尝没有相通之处?

  说到底,降息不过是刺激经济盘面的手段之一,启动内需市场才是目的。而市场要启动,首先有赖于市场开放。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