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2月25日

星期

   

踏遍青山人未老
――记优秀扶贫女干部龙清秀(一)

本报记者 陈杰人

  龙清秀走了,走得那么匆忙。

  2001年2月15日龙清秀逝世后,湖南省“老少边穷”地区的数百名干部群众自发赶往省城长沙,为的是看龙清秀最后一眼。原定200人参加的遗体告别仪式,最后竟然超过1000人。

  53岁的苗族女干部龙清秀,原是湖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以工代赈办公室主任。她自1985年走上以工代赈工作岗位以来,15年间,踏遍了湖南省所有31个贫困县的山山水水。

  1月30日,记者来到湖南省桑植县官地坪镇黄家台村,沿着蜿蜒伸展的25公里新修公路前行,不时可见一处处清澈的水池和流淌着清泉的水渠。在该村六组的一座生活用水池边,五六个村民正在洗衣服和取水,一群孩子在水边嬉戏。

  官地坪镇党委书记王军介绍说,这里是特殊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地表全是凸出的乱石,不能存水。官地坪以前叫“干地坪”,整个官地坪镇处于极度贫困状态。1998年,省计委以工代赈办主任龙清秀得知这个情况后,先后5次来到山区考察,最终确定了兴修水利和改地造田的方案。通过两年多的努力,这个总造价达1450万元的工程完成了第一期,1万余人缺水少田的困难得到缓解。

  谈到龙清秀,王军向记者讲了一件令他记忆犹新的事。1998年10月的一天,龙清秀来到官地坪镇,让王军陪着她去深山里考察水源。上午9点多钟,天空下起了雨。熟悉情况的王军善意地劝龙清秀,去水源还有5公里的山路要走,那里坡陡,平常连山民翻越都很困难,你一个女同志,就算了吧。龙清秀非常认真地说:“那怎么行?不去就不知道有没有水源,不去就不好决策。万一出了差错,国家以工代赈的巨额资金投放不准,对不起老百姓啊!”

  在龙清秀的坚持下,王军陪着她踏上了探访水源的山路。当走到路途的三分之一时,一行人碰上了一处陡坡,龙清秀毅然往上爬去。半路上,龙清秀突然摔了下来,鲜血顺着手臂往下流。王军又一次劝她下山。龙清秀对大家说:“我也不是第一次摔跤了,这点痛算什么?我们继续前进。”

  走了一段,大家来到一处长300多米、高1米的隧洞,那是山民平时翻越大山的“捷径”。一般人走过这个隧洞,都得弓着背前行。望着体态较胖的龙清秀,王军再一次想劝她放弃,但欲言又止。龙清秀似乎看懂了大家的心思,第一个带头猫着腰钻进隧洞。龙清秀从上午走到下午,对水源作了详尽考察,最终决定修建拦溪大坝水库。

  在黄家台村的水池边,62岁的村民陈仲凡告诉记者,在1998年以前,黄家台村还是穷山恶水,这里的人们饮用水都必须去15里外的深山中取。如果龙清秀不来,村民们几百年以来的用水困难状况也许还将延续下去。记者问几个玩水的小朋友:“知道这水是怎么来的吗?”他们齐声说:“知道,就是那个胖大婶。”

  在湘西贫困山区的永顺县,从县城到哈妮官有一条长38公里的公路。曾任县交通局局长的周湘林告诉记者,国民党政府早在1946年就修建该路,但一直没有成功。1990年10月,龙清秀了解到修通该路对永顺乃至湘西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后,坚决支持该项工程上马。通过她多方协调,国家计委终于同意将此作为以工代赈项目予以扶持。在修建公路的两年多里,龙清秀先后6次从千里之外的省城跑到工程现场检查。一次,她爬上陡峭的岩壁,差点掉进200多米深的悬崖。

  在古丈县,土家族群众传唱着《毕基卡不忘龙清秀》、《断龙山上接龙歌》等几首民歌。该县断龙山处于莽莽苍苍的武陵山脉中段,解放以前,这里常年缺水。解放后,政府三次大规模组织群众治水,仍然没有大的成效。1991年,古丈县在省以工代赈办的支持下,四战断龙山,通过4年的努力,建成主水渠8864米。到2000年,先后投资1400多万元,建成了湘西山区的“红旗渠”,彻底解决了1.2万亩稻田和1万多名群众的用水困难。在建设过程中,龙清秀多次来到古丈,深入走访土家山寨。

  土家族人在一首《吃水莫忘引水人》的民歌中描述了龙清秀雪天上山、入户访民、脚起血泡、发动群众的感人事迹。龙清秀去世后,一首民歌深情地唱道:虽然想与龙清秀“再见一面万不能,您与俺毕基卡永远心连心”。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网络|军事|生活|社区|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