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2月28日

星期

   

百姓心中不灭的灯
――记模范基层干部戴成钧

本报记者 任彦宾

  2月4日,农历小年。

  按照当地的习俗,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天义中学教师张瑞华领着11岁的女儿,回老家祭奠去世的丈夫戴成钧———2001年8月29日,宁城县汐子镇副镇长戴成钧突发心脏病,病逝在镇办公室,年仅35岁。

  当张瑞华来到汐子镇烧锅地村骨灰堂前的时候,身后一下子围上来20多个村民,他们都是自发前来祭奠戴成钧的。眼泪从张瑞华脸上不住地往下流,她的眼前,又出现了丈夫出殡时百姓们自发送别的场面。那一天,短短13里的路程,灵车却足足走了3个小时。

  5个多月过去了,村民们还是不能忘记他。他们说,在汐子镇老百姓的心中,戴镇长就是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

  “一头是百姓,一头是国家,哪一头也放不下”

  ———戴成钧手记

  戴成钧1985年从赤峰农牧学校毕业回到宁城县,一直在基层工作。

  16年中,戴成钧先后做过畜牧技术员、镇秘书、宣传员、镇长助理和副镇长。但无论做什么,他总想着老百姓的利益,总想着为老百姓办点实事。

  2000年9月,汐子镇调整种植结构,在杨家窝铺村搞蔬菜大棚的试点。戴成钧想,自己的家乡烧锅地村的土地条件也很好,何不也建一些蔬菜大棚,让老百姓增加收入呢?他主动请缨,和同乡好友、镇组织委员于福志到烧锅地村抓点。

  烧锅地的农民种惯了玉米,水浇地亩产一千六七百斤,有把握。戴成钧大会小会讲建蔬菜大棚,又举例子又算效益,结果大多数人还是不同意。

  一天晚上,戴成钧回到父亲家。“爸,建大棚咱家得先带头。”他对父亲说。一笔笔账算过,父亲同意了。

  大棚建在哪儿?戴成钧选中了与杨家窝铺村毗邻的一块坟地。这里埋着村里几代人的尸骨,有160余个坟头,占去村里150多亩耕地。“戴成钧要挖祖坟!”消息传来,村里像开了锅。老人们更是气恼,说他“辱没祖宗”。

  戴成钧又一次回家对父亲说:“咱们先把我妈的坟迁出,带个头。”父亲一时语塞。老伴死了不到3年,迁坟是犯忌讳的。半晌,他对儿子说:“成钧,可不是你妈一个人的坟,你爷爷、太爷爷的尸骨都在那儿。”“爸,人死如灯灭,埋在那儿又冷清又占地。把骨灰放在骨灰堂里,想祭奠就到骨灰堂有多好。”父亲点头同意。他又和父亲到本家亲属中做说服工作。

  烧锅地村戴姓、于姓村民占多数,经过耐心地劝说,加上县民政部门的支持,终于,160多座坟被迁出,烧锅地村建起了全县第一个村级骨灰堂。戴成钧自己掏腰包,帮迁坟困难户垫了上千元的火化费。

  坟是迁了,可没想到,报名建大棚的30户农民中,又有7户打退堂鼓。而此时,他已同农业站的技术员将大棚的总体规划设计完成。怎么办?戴成钧没有责怪村民,他用攒着买楼房的钱,投资种植了其中的6个大棚,剩下1个大棚,由于福志种。

  建起了大棚,他又惦记起蔬菜的销路。大年初二,戴成钧便领着于福志到东北联系客户,寻找蔬菜市场。2001年,蔬菜大棚见了效益,每个棚收入上万元,最多的收入1.6万元,打退堂鼓的村民又想种大棚菜了。戴成钧什么话也没有说,将蔬菜大棚转让给村民。转让中,他将政府补贴返还村民,并分期收回村民付款,里里外外倒贴8000多元。

  “开展工作必须真抓实干,非有不分昼夜、顶风冒雨的精神不可”

  ———戴成钧手记

  戴成钧是个工作狂。“1988年,我们俩结婚,就住在二龙镇政府旁边的家属院里。他在做政府秘书的时候就很少回家,总是我做熟了饭去单位叫他。后来当了镇长助理,分管常务工作,更是如此。”张瑞华回忆说。

  在汐子镇,戴成钧扎实的工作作风,干部群众有目共睹。

  1999年到2000年,他分管镇里的牧业工作,主抓杨家窝铺村的养牛业。为了让农民多养牛,他一天走访133户农民,了解情况,说服动员。他还帮农民跑贷款,去市场跑牛源。在他的努力下,杨家窝铺村成为赤峰市的养牛示范村。

  2001年5月,汐子镇开始了兴隆山生态建设大会战,分管大农业的戴成钧,被任命为会战指挥部的副总指挥。

  每天早上5时30分,戴成钧准时上山。“他要求群众上山之前,干部必须到位。我们到了山上,总是看到戴镇长早已经站在了工地上。”汐子镇林业站站长骞志云红着眼睛对记者说。

  与他朝夕相处了90天的房东刘国财一闭上眼睛,眼前就会出现戴成钧一手拿着上衣、一手提着水杯走进他家院子的情景。“他看上去那么疲惫,每天晚上都要大把大把地吃药。有一次,见他太累了,我家里那口子就把他脱下的汗渍渍的衣服给洗了。后来再想帮他洗洗衣服,发现他总是把脱下的脏衣服藏起来。”刘国财叹着气说,“从来没见过这样的领导干部。”

  白天,戴成钧领着干部群众上山挖树坑、打水平沟;晚上,他就和村民们聊天、谈话。“兴隆地村山地多,单靠种粮永远兴隆不起来。”他对村民说。

  在他的鼓励下,兴隆村不少村民对建大棚种蔬菜产生了兴趣,戴成钧就联系水站的技术员到村子里帮助村民找水源打机井。找出了水,兴隆地村一年建成了56个蔬菜大棚,成了全镇最大的蔬菜大棚基地。

  会战期间,兴隆地村护林员杨希彬整天跟着戴成钧在山上跑。好几次,他见戴成钧躲在僻静处用酸枣刺挑脚底的血泡,就心疼地说:“戴镇长,别忘了你有高血压病。这样不要命地工作,就是铁打的汉子也吃不消啊。”戴成钧却说:“咱只有多流汗,这荒山才能变绿。”

  冬日的阳光暖暖地照在兴隆山连绵起伏的山峦上,29万个水平沟密密麻麻、错落有致,远远看去,平展如画。经过90天的奋战,兴隆山1.5万亩的流域面积,可治理的1.2万亩全部实施了工程,而且还是精品工程。

  “芝兰生于森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身立德,不以窘困而改节”

  ———戴成钧手记

  戴成钧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一家三口能住上一套楼房。可直到去世,这个愿望也没能实现。

  2001年初,戴成钧把家从起初工作的二龙镇搬到了县城,租了一个平房。在这个不到40平米的二室土房内,最值钱的东西就是1993年买的一台25英寸的彩电。

  戴成钧死后,汐子镇财政所长王红英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8个存折,共1.9万元;两张二龙镇教育达标等向职工集资的欠条,共2万元;烧锅地村村民转租6个蔬菜大棚欠他的近2万元的本金(这2万元到2002年“五一”才能收回)。人们还发现了他写的270条近3万字的手记、日记和学习笔记,这是戴成钧留给妻子和女儿最宝贵的财富。

  一生清贫的戴成钧,在学习上舍得花钱。去世前,他还在攻读大专英语。“这些年,家里仅有的一些积蓄,大多也都花在了学习上。”张瑞华说。

  生活清苦的戴成钧,帮助别人舍得花钱。汐子镇汐子村8组村民白红梅车祸致残,失去了劳动能力。2000年,白红梅一家两个女儿同时考上了大学,拿不出学费愁得要命。戴成钧拿去4000元钱送给她应急,还帮她丈夫贷款买了拖拉机。

  戴成钧常说:把平凡的事做好,你就不平凡;把简单的事做好,你就不简单。戴成钧的一生虽然没有干什么大事,但他已经在老百姓心中扎下了根。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生活|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