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12日

星期

   

池莉:“入世”不可能改变文学规律

本报记者 潘圆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女作家池莉在参加“两会”间隙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对于文坛上的一些热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前几个月刚刚结束的“中国作家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家王安忆、梅朵及评论家曾镇南等众多代表们都曾提到,“入世”之后,文学界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文化兼容和文化挑战。有作家说,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是世界的潮流和趋势。就作家个人创作而言,经济生活、生存状态有所改变,因而我们所面对的和将要描述的生活素材也会直接或间接地有很大、很多的变化。这些巨变经过作家们的感受、加工、描述,再流入笔端,当然需要过程,但经济基础迟早会影响上层建筑、影响文学艺术。记者就“‘入世’对文学影响”的问题采访“人大”代表池莉时,她直言,“入世”和文学没有关系。她认为“‘入世’更多的是经济组织发生的变化。而作家关键是写人。作家要关注精神世界,关注人性,‘入世’不可能改变文学规律。”

  近年来我国文坛涌现出一大批直面社会矛盾、揭露丑恶现象的“反腐文学”作品,如《苍天在上》、《抉择》、《中国制造》、《大雪无痕》、《至高利益》、《大法官》等。它们贴近现实生活、反映社会问题、传达群众心声,产生了巨大的心灵震撼和社会效应,也为我国新世纪的文学创作带来一种强悍的正气和兴旺的人气。对此,无论是普通读者还是文学界自身,都投以热切的关注。

  对于“反腐文学”等提法,池莉并不认同。她认为:“把文学简单分类的做法是可笑的。文学不分题材。我个人也没有计划要写什么题材。”

  对于近几年一些70年代乃至80年代出生的年轻写作者逐渐登上文坛、“创作低龄化”日渐引人关注等现状,池莉说,“但凡存在的都正常,都有其合理性。唐朝诗人有的几岁就可以写出非常好的诗,因而不存在所谓‘低龄化’问题。年龄并不重要,关键是写的怎样、市场选择。不好的被淘汰,好的留下来。”

  池莉说她近几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创作状态。目前她的一部长篇小说正处于收尾状态。池莉说:“这是我有生以来写的最长的一部。以前都是15万字以内的‘小长篇’,而这部小说我写了25万字。”

  为了写这部小说,池莉在40多天的时间里与外界隔绝。她称“那种没有束服的创作感觉是一种幸福的感觉。”池莉说,她常常有一种“写‘疯’了的感觉”。“每天早晨睁开眼睛,天花板上全是小说里的人物。”

  池莉没有透露小说的故事情节,但她表示这部作品反映的是当代城市人的形象。“城市人的成长经常被忽略,这也是她一直关注城市生活的原因。”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生活|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