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12日

星期

   

法官队伍里的新面孔

本报记者 刘畅

  ■本报北京3月11日电

  截至今年3月,全国已有100多名中青年法官“留洋”归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介绍这些选派到国外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进修深造的法官时,称他们已成为我国“涉外审判骨干”。

  曾担任北京市高院副院长的陈春龙委员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就要熟悉有关规则,知识产权保护、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我们过去不太熟悉的涉外审判领域,对法官素质提出了严峻挑战。为此,大量的法官‘留洋’学习就成为必然,而且,今后还会有越来越多的法官出国深造。”

  苏州大学法学院院长杨海坤委员说,实现公正与效率,前提是法官具有独立审判的素质、水平。由于历史原因,安置本系统子女、部队转业等,使得我国法官队伍构成比较复杂。一些基层法官尤其是乡村法官,学历低、文化素质低、业务能力不强。从专业角度分析,无知与偏见成为提高法官素质的大敌,无知是因为缺少学习,偏见是因为私下交易。法官培训的目的,就是把无知与偏见转变成智慧与公正。

  对此,陈春龙委员感触尤深。他告诉记者,10年前,北京市三级人民法院(区人民法院、市中级人民法院、市高级人民法院)的法官中,法律专业大专以上学历者只占15%,而现在已占到60%。“转变、提高过程是艰难的,许多法官都是边办案、边学习,一些法官因此而‘脱胎换骨’。”他说。

  对于此前国内舆论广泛关注的“舞女当法官”事件,陈春龙认为,“关键是进人的体制还有问题,舞女之所以能当上法官,不过是某位地方领导的操控。这是进人关难以把住的重要原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陈春龙认为:“严格依照《法官法》、《检察官法》办事即可。”

  2001年新修改后的《法官法》明确规定,法官任职资格由法律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改为法律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并且,今年开始实行全国统一司法考试,不通过严格的司法考试就当法官的事,将不会再有了。“门槛抬高了,进人关严了,才有可能建立起一支知识化、专业化的法官队伍。”陈春龙说。

  杨海坤委员说,法官素质提高的方向,一定是专业化、精英化。首席法官、大法官、高级法官都必须是精通法律事务的专家,而且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的法官一定要实现精英化,因为他们判决的一些典型案例、典型判词会向基层法院公布,起到指导、典范作用。因此,从事法官工作,必须有着对社会公正的执着精神追求,对社会万象良好的洞察力。”他认为理想的模式是“法学教授当大法官,大法官到大学当教授”。

  实际上,这种交流已经开始了。1年前,陈春龙委员离开北京高院,前往中国社会科学院担任了专职法学教授。而武汉大学法学教授王曦委员,担任湖北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也已经1年了。今天,他们两人一同坐在全国政协大会社科界小组讨论会场,共同探讨“两高报告”和司法改革一年历程。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生活|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