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4月2日

星期

   

经济时评
两种银行制度交手了

钱塘人

  因爱立信“情移别恋”,交行、工行、中行等3家中资银行的南京分行只能在竞争中黯然出局。

  近半个月来,爱立信“倒戈”事件不但引起各中资银行的惊愕和恐慌,社会各界也对此议论纷纷。此事在国内金融服务业所引发的震荡至今余波难平。

  国内金融界开始整体反思,这是好事。但反思还主要集中于服务与技术落后的层面。

  就事论理,导致爱立信“倒戈”,主要原因在于南京市的中资银行无法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因此,抱怨央行“统”的太死,要求央行松绑———允许各家银行增加服务品种的呼声突然间集中“放大”。

  事实上,与已经进入国内金融市场争夺优质客户的外资银行比,各中资银行的服务观念、服务品种、服务手段及背后的技术支撑系统,的确十分落后。

  通过反思,承认自己落后,与以往普遍对“落后”还遮遮掩掩相对比,已算作一大进步。

  如果仅仅是技不如人才导致中外银行刚一交手就败下阵来,我看问题好解决。一来央行放松管制;二来各中资银行加大内部投入和员工业务培训,用不了多长时间,差距即可缩小。

  中资银行急,央行其实也急。二者本来就是荣辱相联的利益共同体。照理说,下面一致要求松绑,央行正好顺水推舟放松管制,矛盾岂不当即可以缓解?

  可是,央行很“保守”,至今未见出台针对性的松绑动作。稍作分析,央行是不敢轻易松绑。择其要害,央行害怕重蹈一“松”就乱的覆辙———无力承担松绑带来的“风险成本”。

  在中资银行的现有金融服务范围内,央行的监管人角色就扮演得够“累”的。央行与其说是个金融市场监管人,不如看成金融市场的“救火兵”。

  君不见,央行面对形形色色的金融“火险”、“火灾”,不是几乎一刻也没得消停么?假如在现有体制不变的前提下,再对中资银行松绑,局面非失控不可!

  国内金融业“一管就死、一松就乱”的死结多年无法解开,这是央行害怕松绑的直接原因,而国内金融业的产权结构之“结”,才是央行“害怕”的本质所在!

  讨论中外银行之间的差距,目光千万别停留于二者之间资本金实力、服务观念、服务品种、范围等等层面上。真正的差距在于二者之间不同的银行产权制度。

  任何一种金融服务品种的推出,对银行既意味着新的盈利增长点,也反映着银行本身服务风险的增加。以本次爱立信情移外资银行为例,人家为爱立信提供的“无追索权保理借贷”服务,就属一种风险很高的服务项目。

  这样的风险服务外资银行可以承担,央行却不敢授权中资银行“依样画葫芦”,原因就在于中资银行产权不清,届时无人对服务风险承担责任。

  金融业的体改改了很多年,可始终围绕“产权清晰”的边缘打转转。此次爱立信“倒戈”,充其量是中外银行交手的前哨战,真正的遭遇战还在后头。若管理层再不下决心从银行制度———产权制度层面提升中资银行的本质竞争力,中资银行的结局是不言自明的。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生活|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