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4月3日

星期

   

马拉开波湖上的中国人

本报特派记者 叶研

  39岁的范剑平在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的机场迎接“极地跨越———两极之旅”联合摄制队的一个分队。范剑平是中委国际委内瑞拉公司(中国公司)马拉开波湖合同区的项目经理。他安排车从机场出发,把摄制分队直接拉到了马拉开波湖油田。

  一路上,机场高速路立交桥横七竖八。这都是上世纪20年代的产物。后来,摄制分队登上首都附近的阿拉维山。在相对高度1000多米的阿拉维山的山顶上,耸立着上世纪60年代修建、至今还称得上设备先进的豪华大酒店,处处可见这个富产石油的国家的奢侈。

  在马拉开波湖边,摄制分队转乘通勤快艇。在1.2万平方公里的马拉开波湖北面,有近10公里宽的水面直接与加勒比海相接,水很咸;靠南的湖水有内陆水系注入,是淡水。水深平均20多米,由于出海口挡着几个岛屿,受潮汐影响不明显。宽广的湖面上采油站、井架、磕头机比比皆是。范剑平说,整个湖里有7000多口井,年产7000多万吨,比大庆油田产量高。当地人比喻,马拉开波湖的形状是个朝加勒比海开口的钱袋,湖口的10公里大桥是扎着袋口的绳子,湖底下全是石油和美元。

  湖面上一无遮拦,阳光曝晒,加上水的反光,不久队员们的皮肤都变成了深红色。船行50分钟,到了中国的合同开采区20号联合站。联合站和其他湖上建筑一样,钢罐、管道、仪表等设备用钢架架在湖面上,有3层楼高。中国的年轻工程师丁滨指着81条碗口粗的管线说,这些管线连着合同区的81口油井,联合站把近处的天然气打到各个单井,从各个单井把油带出来。联合站的功能就是集输、脱气、加压、计量。

  范剑平是搞地质的,来自中国的胜利油田。上世纪90年代,中国石油生产力根据需要向国外转移,正逢委内瑞拉实施石油对外开放战略。1997年参加投标的合同区顾问段昌续说,去年一口井最高日产2800桶,相同条件的地块其他国家最高出1500桶。这种成绩使委内瑞拉方面和所有参与当地石油开发的外国公司大为震惊。

  中国成功的原因是,地质开发到位,使用了滚动勘探开发的方式。即一边钻井、一边投产、一边认识地质情况。这样做保证了钻探投入的高回报。在技术上,水平井开采非常成功。在地下1000多米深打水平井,精确度极高。再有,就是中国在含沙量大的油田采油,防沙技术运用得当。范剑平说,这类钻探、采油的方法多得很,各国都掌握。关键是如何有针对性地成功运用。中国工程师作风扎实也是成功的因素。其他国家也有打水平井的,一到周末,技术人员都撒手进城休假,无人执守。中国人安排轮班作业,钻探精度当然要高得多。

  从湖上回到岸边,范剑平带摄制分队拍摄他们新租的大办公楼。二楼的电视屏幕上看得到每天各井的生产情况和产量。湖上每个平台都有感应器,将压力、温度、含水量等数据转换成逻辑信号,用逻辑计算机通过无线电传到中央控制系统,在大楼机房里可以控制油田的生产过程。

  全公司连机关带工人60多人。范剑平说,这里实行“油公司”模式,公司以采油为主导,设地质勘探、地面建筑、采油、财务等部门,只管决策和管理监督。一切操作实施,如打井、建设、维修,都包给各专业服务公司去干。连帮厨、清洁、保安都在当地雇人。委内瑞拉的政策是外国公司得按1∶9带动当地就业,所以这里一共是6个中国人,50多个外籍员工。

  范剑平带我们一路走,一路和外籍专家打着招呼。1997年,他到委内瑞拉前,只经过3个月的西班牙语培训。现在指挥生产、协调工作,语言交际流畅自如。他说,他手下的外国专家月薪五六万美元,而他这个老板和所有中国工程管理人员都按国内规定拿工资。“不管我收入多少,他们(外籍专家)也得听我的。”

  中国员工在马拉开波湖边租了几栋别墅式两层楼。吃饭只开一桌,国内来的罗师傅司厨。佐料都运自中国,所以饭菜比迎合当地口味的中餐馆地道得多。每人4个月回国休假一次,除了湖上太热辛苦点外,日子倒还过得去。连烟卷都是一水的国产阿诗玛,用不着买洋烟。

  (本报巴拿马城电)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生活|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