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4月8日

星期

   

现场
从巴黎到北京

诺贝尔获奖者和中国院士携手“做中学”

本报记者 张东操 实习生 刘海娟

  在4月的北京,78岁的乔治·萨尔帕克先生和62岁的韦钰女士,再度握手。整整一年前,他们曾在风景迷人的巴黎会面。“上午的参观,令我感到高兴!”个子高高的萨尔帕克先生微笑着。“不过,我感觉其中一个班的孩子们并不是太投入。”韦钰院士似乎不太满意。

  一个是法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个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副部长。4月5日上午,他们共同参观了北京几所小学和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课。

  韦钰院士说,“我们应该能做得更好,中国的孩子‘Step by Step’(循序渐进)最不成问题。”

  他们在探讨正在中国中小学推行的科学教育改革计划———“做中学”。韦钰是“做中学”计划的热情倡导者,并且坚定地推进这项改革。

  今年新学期,这项计划已开始在中国三四个城市的20多所小学、幼儿园实施,那里的孩子最小从3岁起就接受科学教育。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动手探索,幼小的好奇心受到保护。

  在法国,与“做中学”类似的科学教育计划叫“LAMAP”,这个计划已经开展了7年,受到法国公众的欢迎。萨尔帕克先生正是“LAMAP”的开创者和热心推动者。

  孩子就是未来,让儿童有兴趣探索科学,是韦钰和萨尔帕克的共同事业。但同时,两位院士在其他方面也有相似之处。

  4月5日下午,萨尔帕克院士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科学报告会。他向中国公众称自己“研究无限小的世界”。其实,他研究物质的基本粒子。由于研制多种粒子探测器,奠定粒子研究的基础,他于199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韦钰院士研究的也是微观世界,她在分子与生物分子电子学方面取得过重要突破,享有国际声誉。

  而作为科学家,他们都对自己的国家深深眷恋。1981年,韦钰获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国,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位归国女博士。二战期间,萨尔帕克因反对当时沦为法西斯傀儡的法国维希政府,1943年曾被囚禁。

  一年前的春天,韦钰院士带中国教育代表团赴法国考察“LAMAP”,访问期间,萨尔帕克先生几乎全程陪同。“萨尔帕克先生有一句话深深打动了我”,一年后的今天,回忆巴黎之行,韦钰依然印象深刻,“科学教育不仅改变孩子们学习的方法,更改变他们生活的方法”。韦钰认为,“LAMAP”创造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可能不是最好的,但它是可行的”。

  韦钰说:“我们要为中国准备20年以后的高素质公民,就要从现在开始,珍视和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希望更多的人能支持‘做中学’计划”,她神情凝重,“但我们不搞运动,这个实验没有进度指标,只要求质量,要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探索一条可行的路子”。

  4月6日晚,萨尔帕克院士一行飞往南京,韦钰院士继续陪同考察。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生活|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