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4月16日

星期

   

夏天未到已使浑身解数
冷饮五巨头争霸上海滩

本报记者 任彦宾 通讯员 靳彪

  夏天未到,上海冷饮市场已经硝烟弥漫。不少企业将冷饮产品搬上了时装T型舞台进行宣传,有的企业信誓旦旦地宣布要投入巨资作产品推广。但最引人注目的,还要数上海伊利爱贝冷饮生产线扩建项目的启动运行。

  4月12日,伊利集团董事长郑俊怀向新闻界宣布,投资6000万元的上海伊利爱贝食品有限公司冷饮生产线扩建项目已经正式开始运行。扩建后的上海伊利爱贝冷饮生产能力从原来的140吨/天增加到了210吨/天。整体改造结束后,伊利爱贝公司将成为上海市迄今为止最大的冰激凌生产企业。“此次扩建,我们彻底解决了伊利产品在上海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内蒙古伊利集团冷饮事业部总经理吴建国说。

  上海是国内冷饮产品的主要消费城市之一,市区冰激凌年销售额约为8亿至9亿元。如此诱惑,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冷饮企业争相分吃“蛋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里冷饮企业的起起落落,成了国内冷饮市场发展变化的缩影。

  国内冷饮业大规模起步时的20世纪90年代初,冰激凌的利润达到了18%至20%。但没过多久,冷饮企业便一哄而上,地域品牌让人眼花缭乱,最终引发了疯狂的价格战。几年前,上海生产冷饮的企业一度达到了历史最高峰的208家,之后又锐减到目前的40家左右。“经过连续两三年白热化的竞争之后,到2000年,冷饮业进入了微利时代。目前80%的冷饮企业陷入了困境,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吴建国介绍说,“这种状况反而给一些强势企业带来了机会。”

  冷饮业强势企业市场收购、重组和整合的行动是从1997年开始并逐步扩大的。1997年雀巢公司收购上海福乐;重塑“光明”国产冷饮名牌的上海梅林正广和集团1998年挂牌;伊利集团1999年兼并了上海不凡帝之后,2001年在吉林兼并了天宝,并重组了天津冷饮龙头企业———天津康业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了天津伊利康业食品有限公司,真正成为了冷饮业的“航母”。

  由于伊利的进入,上海冰激凌市场发生了极大的变化,3年前名列前茅的品牌多数销声匿迹,伊利、和路雪、雀巢、光明、冷狗5大品牌市场份额占到了60%至70%。

  业内人士认为,冷饮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成了强势企业的品牌之争,国内品牌伊利以及国际品牌和路雪、雀巢等,都会在生产、价格和销售方面不断改革,寻求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

  (本报呼和浩特4月15日电)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生活|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