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4月19日

星期

   

国际观察
鲍卿救火不成
美国难言罢手

志超 李莉

  4月17日,美国务卿鲍威尔结束了为期10天的中东之行,未能促使巴以实现停火。鲍氏此行调解的失败具有一定必然性,预计美将继续介入,但前景不容乐观。

  鲍氏此次中东之行目的很明确,即促成巴以停火并恢复政治谈判。在历时10天的穿梭外交中,鲍氏先后走访了摩洛哥、埃及、约旦、黎巴嫩和叙利亚等5个阿拉伯国家,3次会见沙龙,两次会晤阿拉法特。但最终鲍威尔并未实现其预期目标。实际上,鲍氏抱憾而归具有一定必然性。

  首先,巴以相互信任丧失殆尽,弥合分歧非朝夕之功。自2000年9月巴以爆发冲突以来,双方实际已陷入以暴易暴僵局之中,民族仇恨和敌对情绪空前加剧。显然,只靠鲍威尔一次中东之行难以解决问题。实际上鲍威尔来中东之前就已意识到这一点。国际舆论对其调停努力普遍不看好。以色列民意调查显示,89%的人认为鲍威尔之行不会在停火问题上实现目标。美国舆论也大体如此。这也是其绕道摩洛哥、埃及和约旦诸国,寻求阿拉伯盟友、欧盟和俄罗斯支持的一个原因。

  其次,以国内政治气氛整体“右转”,沙龙强硬政策得到支持。近日全国宗教党和桥党加入沙龙联合政府使右翼势力在内阁中力量得到加强,而工党对沙龙的制约作用下降。同时,沙龙本人的支持率也呈上升趋势。据最新民意调查显示,近86%的以色列民众支持以军行动,69%的人支持以军逮捕被围困的阿拉法特。

  第三,从巴勒斯坦方面看,阿拉法特已无任何退让余地。在以军长达20天的严厉打击下,巴人员、财产和各项设施遭受重大损失。巴民众对以民族仇恨情绪高涨。在以军依然占领巴城镇情况下,阿拉法特不可能接受鲍威尔的停火建议。

  第四,布什政府“偏以”立场并未发生变化。一方面,布什政府迫于美国内强大的亲以势力的压力,不愿过多对以施压;另一方面,布什政府担心国内批评其在反恐问题上奉行“双重标准”,因而强调以军行动是“合法的”,属于反恐范畴。

  布什总统在鲍威尔动身返回国内的同时发表演讲,称其对国务卿此次中东之行“非常满意”。从诸多迹象看,美国对巴以冲突的介入力度将逐步加大。鲍氏此行虽未实现预期目标,但不会动摇美介入巴以冲突的决心。

  首先,解决巴以问题符合美总体战略需要。布什派鲍威尔前往中东固然是因为国内外压力,但更大程度上其实是出于下一步反恐战略部署考虑。种种迹象显示,美已将伊拉克列为下一步打击目标。如美不平息日益加剧的巴以冲突,则很难争取到阿拉伯国家的支持。其次,鲍氏此行再次证实巴以自行走出冲突怪圈希望渺茫,第三方帮助不可或缺。正如切尼所言,除了美国,别无他方能够在巴以问题上发挥作用。第三,鲍氏此行成果虽然有限,但对制止以色列进一步扩大军事行动,缓解阿拉法特的困境确实起到一定作用,同时鲍威尔的穿梭访问也就实现停火条件以及未来可能举行的“地区和平会议”等问题与有关各方进行了探讨、磋商,这无疑为未来美进一步斡旋打下一定基础。鲍威尔已表示,下周中情局局长特尼特将赴巴以继续调停,其本人未来也可能重返中东。

  就目前来看,美下一步主要目标是:继续敦促巴以实现停火,签署停火协议,并考虑派国际观察员进驻维和;尽快恢复政治会谈,把安全谈判与政治谈判结合起来,推动政治会谈与巴勒斯坦重建。美已基本接受沙龙有关召开“地区和会”的建议,美将就此问题进一步与各方协商。在巴以双方立场相距甚远的情况下,也不排除美主动提出一份“和平方案”的可能性。

  尽管如此,美若想短期内在调解巴以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还有相当难度。除上述巴以间根深蒂固的矛盾外,还受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一些恶性突发事件的再度发生。哈马斯已表示将继续发动对以袭击。由于巴民族权力机构已基本陷于瘫痪,对激进势力缺乏约束力,而沙龙又不会放弃强硬的报复政策,因此,一旦再发生自杀炸弹事件,巴以新一轮冲突恐难避免。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生活|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