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4月30日

星期

   

首届中国舞蹈节: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舞者

记者 原春琳

  本报昆明4月29日电

  昨天下午,首届中国舞蹈节开幕。开幕式上名为“民族舞蹈人人跳”的广场狂欢,令昆明国贸中心广场一时成了舞蹈的海洋。

  踩着云南风味浓厚的乐曲的节拍,身着各色民族服装的舞蹈家们与观众一起畅舞。这里没有专业与业余之分,娴熟的舞姿与略显僵硬的身影交错汇集,每个人都沉浸在乐曲之中,脸上散发出舞者的光彩。就连场上到处抓镜头的记者们也利用空隙,踏着乐点摇摆。

  业余舞者不止出现在开幕式上,他们还将与专业舞蹈家们一起同台献艺。校园舞蹈、中老年舞蹈和企业舞蹈3台专场演出,占了本届舞蹈节精品展演1/3的份额。来自业余团体的祝贺演出,无论从规模还是数量上来讲,都超过专业团体。

  舞蹈,从舞台上走到了台下,走近了平民。上个世纪80年代初,关于舞蹈有个非常经典的故事:一家著名的歌舞团演出舞剧。演出即将开始,团长站在入口处向惟一的购票入场观众致歉:对不起,因为观众太少,我们要取消演出。当时,舞蹈演出次数有限。在很多人看来,舞蹈是阳春白雪,没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人难以欣赏。

  作为一家专业性的杂志,为了解大众对舞蹈的认识程度,《舞蹈》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对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现任杂志总编辑谭美莲回忆,当初在北京的一些大学发出上万份问卷,让学生在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中选出最喜欢的一种,结果首选是舞蹈。但是,他们说舞蹈“可望而不可即”。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各种专业性的舞蹈演出日渐增多,一些舞蹈家如杨丽萍等开始为大众所熟知,专业团体还有意识地走进校园,以接近免费的价格为大学生表演。

  民间的力量也开始强大。每到晚上,许多城市的大街小巷都有一拨拨的人在跳舞,这其中,有秧歌,有国标,有木兰扇。这些从很专业的舞蹈形式衍生出的民间“街舞”,是自由舞者乐此不疲的自娱自乐。

  与之相伴,一到休息日,中央歌剧舞剧院、北京舞蹈学院等专业院校的教室从无空闲,各种业余舞蹈班在此开课,生意兴隆。退休的舞蹈演员甚至比在职时还要忙碌,总有各种各样的业余舞蹈团体把他们请去当指导,而且是专业层次的高水平指导。

  今年3月底,《舞蹈》杂志又开始了对大学生的调查。目前尽管只得到两所高校的反馈,可还是让谭美莲惊喜:大学生对舞蹈的了解又上了一个层次。不仅能说出一些舞蹈家的名字,还能列举舞蹈的种类。在一些大学,谭美莲成了“抢手人物”。她经常能接到学生的电话:“谭老师,最近有没有好的演出,如果有便宜票一定要告诉我们啊!”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系赵克军这次自费来到昆明观摩舞蹈节。他每天住着50元的旅馆,一场场专业演出却足以抵消所有的疲劳,“我有许多非舞蹈专业的朋友都非常喜欢舞蹈,有个朋友只要是芭蕾演出,肯定场场不落。”

  田培培是首都师范大学舞蹈教研室主任。她带着自己的学生到昆明来参加校园舞蹈的专场演出。如今,全校有二三百人参与到舞蹈活动之中。许多男学生改变了舞蹈与男生无关的看法。一名男同学告诉田培培:“以前看舞蹈,我只是看谁漂亮,谁胖谁瘦。可自己练舞之后,我终于能看明白肢体所能表达的语言了!真美!”

  “这批业余舞者的水平丝毫不逊色于专业人员。而他们纯粹是出于对舞蹈的热爱,舞蹈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部分。”一级演员、本次比赛的评委山羽中说。

  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李毓珊道出本届舞蹈节的宗旨:“舞蹈属于每个人,人人都是天生的舞者。”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生活|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