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5月3日

星期

   

余华的“一生”

丁国强

  作为一个苦心经营文字的写作者,文学不仅是一种谋生工具,更是滋养生命的一种食物。没有文学的补给,一个人同样也会变得面黄肌瘦,因为他的内心是干瘪的,词语像面包屑一样散落在地上,被粗暴的鞋底碾成烂泥。余华的随笔集《灵魂饭》,向我们描述了一个饥渴者如何通过文学造就了一颗丰富的心灵。

  余华的童年是粗放的,大人们在批人或挨批,孩子们则成为“革命”的空白,享受着夹缝中的自由。在余华的童年记忆中,太平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意象,因为太平间就在家的对面,余华过早地接受了死亡的教育。死者亲属的各种各样的哭叫声向余华传递着生者的疼痛,哭泣者的表达耐人寻味,哭泣者的心思难以捉摸。在这些悲痛之声后面是一个又一个不同的人生经历,一个又一个不可重复的苦难与创伤。余华感觉哭声里“充满了难以言传的亲切”,他甚至认为这哭声是“世界上最为动人的歌谣”。余华的记忆是细腻的,有一种惊人之美,他于炎热的夏日跑到太平间里享受无比的凉爽,从而获得了一种无以言传的幸福感。

  余华的童年是孤独的。一个沉思的少年并不能够改变什么,他的喜怒哀乐在世人眼里算不了什么,没有人肯与他对话,更没有人想到他日后会成为作家,少年余华孤单一人,“在月光下独自凄凉”,这未尝不是一种创作状态。余华反复强调记忆的巨大作用,因为童年记忆是一道深深的辙印,碾压在他的心头。

  作为一名牙医,余华所占有的空间是有限的,他的等待,他的苦闷,他的沉默和尴尬都让人感到仿佛发生在自己身上。但是,余华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净化着眼睛和心灵,那些龌龊的东西在余华看来又何尝不是生命的一种馈赠呢?无论这些东西如何让人不堪忍受,毕竟都是根植在生命躯体上的根须,它们摇曳着、欢舞着,它们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同样呼应着一种召唤。作为一个静观者,余华感到亲切。他清楚,自己也决非是一个洁净的存在。沉默掩饰了一切,也改变了一切。沉默是一种内省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挣扎的过程。

  在余华的语汇中,除了“亲切”这个词,还有一个关键词———“一生”。高考失败的余华和其他闲散少年一样过着单调的生活。不同的是,余华脑子里面窜出了一个要命的词语———“一生”。他这样写道:“我想到自己将会一辈子看着这条大街,我突然感到没有了前途。就是这一刻,我开始考虑起自己的一生应该怎么办?我决定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我开始写小说了。”

  写作是对多个人生版本的演示,灵魂的旅程充满了风雨和奇迹。放弃对“一生”的阅读,你就会活得没头没脑,盲目而缺乏生气。余华认为,任何一位读者都是在用自己的经历进行阅读,而别人的故事同时又丰富了自己的经历。阅读和写作也是一种人生经历,枯坐在桌前,心却在体味着人生的种种微妙变化。作家的内心永远多于现实,“一生”在作家的笔下是精神化的,象征性的。余华之所以能参透“一生”,是因为他把自己置于时间之外。

  余华提到了一位英国女作家的话:“时间和磨难会驯服一个青年女子,但一个老年妇女是任何人间力量都无法控制的。”读《活着》,读《许三观卖血记》,品味一个人一生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我们发现,余华的魅力正在于他超越了物理时间的限制,直面人生的虚无、苍凉与贫乏。他不仅提醒沉浸于回忆中的人我们曾经拥有过什么,而且也暗示人们,我们无法遏制这些东西的失去,正如我们无法挽留时间一样。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生活|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