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5月13日

星期

   

我们为什么需要专栏作家

刘宏

  写这篇文章,有几个原因。头一个原因是最直接的,不久前,我的一个英国朋友给我发来E-mail,谈了她对“9·11”恐怖事件的看法。因为她是一个定居英国的美国人,所以,我格外关注她对这次袭击的看法。她的观点很国际化,这一点与我们的许多国人不同。这倒不令我吃惊,而她来信的末尾倒引起了我更大的注意,她说在看完媒介的报道后,她正在等待着阅读几个专栏作家的文章,看看这个事件的背后。

  我想到我们许多人的阅读习惯,看完新闻后,如果还想知道得多一些,就去看深度报道,比如央视的《焦点访谈》或者《新闻调查》。好像不是很多的人想到要去看评论。从专业的角度看,我们的评论比较多的是社论或者本刊评论员文章,再或者就是众多的杂文作家。我不知道是否应该把鲁迅先生视为新闻评论家,但是至少他是中国名声最大的专栏作家。

  接下去,就可以说到我写这篇文章的第二个原因。很长时间里,我一直觉得我们的舆论层次不够丰富,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评论和观点还欠缺某些环节,目前最明显的就是缺少专栏作家这个环节。网络兴起后,BBS版和网络论坛多少弥补了受众发言这个环节上的不足。过去,受众只有给媒体写信,而报刊的读者来信版的容量又十分有限,听众热线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直播的限制,电视就更是如此,因为电视台很少有自己的评论员队伍,就更不用说让老百姓在电视上发表观点了。

  从理论上讲,社论和本报或者本刊评论员代表着编辑部的声音,显示集体的影响力;而专栏作家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专业的声音,是个人的深层次发言;最后是读者之声,散见于读者来信版或者听众热线以及网络论坛,代表群众的呼声,是一种基础观点。

  目前,国内的报刊界虽然也陆续开设了一些专栏作家的栏目,但是,还没有形成一种习惯和气候,同时,也还没有培养出一些稳定的读者群体,这就使得专栏作家和专栏读者之间缺少一种言论的互动。我们大量拥有的是杂文作家,他们的状况有点像相声演员,每年一度的央视春节晚会非常需要他们,老百姓也愿意看相声,但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又常常觉得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不仅仅因为缺少好作品,更主要的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大都是以讽刺见长,容易得罪人。我有一个熟人业余是杂文作家,他就苦恼自己的文章不能及时发表出来。

  第三个原因是纯粹个人的,我也曾经想过做专栏作家或者传记作家,但是,如今发现这两个职业是很难做的。与杂文作家相比,专栏作家更多的是理性分析,要有比较职业或者专业的观点。在国外,知名的专栏作家通常靠稿件辛迪加的形式同时在全国许多报刊上发表专栏文章,这既省略了一稿多投的辛苦,也通过自己的智慧劳动获得了比较高的应得报酬。

  总之,同读者来信版的意义一样,专栏作家的增多本身也体现着一种民主的进步,因为它能够使我们的舆论更加多样化,让言论更加深入人心,不仅有官方和民间之分,也有专业和基础之别。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生活|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