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5月13日

星期

   

多给“小作者”一些机会

晏扬

  我勉强算得上一名时评作者。经常看各报各刊的时评文章,便对很多时评作者的大名熟记于心,自是景仰有加。同时也发现,经常在国内大报大刊“露脸”的时评作者,也就是为数不多的一拨人,翻来覆去的老面孔。这本不足为怪,擅长写而且勤于写的作者自然收获多,别人眼红不得。但问题在于,媒体在选稿、定稿之时,是否有意无意地存在“慕名而用”的倾向?在有名气的作者和没名气的作者、熟悉的作者和陌生作者之间,是否做到了一视同仁?

  权且把有名气和没名气的作者,分别称作“大作者”和“小作者”。经常听到一些“小作者”抱怨,投稿无门,四处碰壁,都怪自己名气小,机会不均等。有时候向报刊投去自以为不错的文章,但发表出来的同一题材甚至同一观点的文章,却总不是自己的,而是某位“大作者”的。“小作者”的这种抱怨未必有道理,因为“文章总是自己的好”,评判自己的文章难免失之偏颇;却也未必没有道理,时评文章好坏往往难有绝对的衡量标准,我们经常看到,一些难登报刊时评“大雅之堂”的网络评论、BBS的网友帖子,其观点之独到、分析之透彻、风格之新颖,往往胜过一些大报大刊四平八稳的评论;有些偶尔在报刊时评中“露脸”的并无名气的作者,其文章让人击节叫好,胜过那些“大作者”们许多。

  如果在阅读报刊时评的同时留意一下各报刊的编辑姓名,就会发现此报刊的编辑往往就是彼报刊的作者,此报刊的作者原来就是彼报刊的编辑。这不由得让“小作者”认为,时评原来有“圈内”、“圈外”之分;也不由得让“小作者”们怀疑,报刊编辑之间会不会常跳“交谊舞”,互相照应对方来稿?但愿是“小作者”们多疑了。

  还经常可见一些“大作者”的时评文章,重复发表在不同的报刊上。据有些“大作者”说,有些媒体并不介意一稿多发,甚至明确请求“大作者”向别家报刊投稿时,也赐送他们一份。这些报刊宁愿捡别人的残羹剩饭,也不愿意将机会多留给“小作者”一些。如此“举文惟名”,是对“大作者”的迷信,也是对“小作者”的不信任,背离了选稿应有的原则和标准。

  报刊时评版是作者表达主观认识的场所,当一个时评版面被有限作者“占据”时,其言论在广度和深度上势必大受影响,久而久之难免失去活力。虽然“小作者”的文章有时粗糙一些、幼稚一些,却往往更鲜活、更自然,也更能代表普通百姓的观点和呼声。给普通时评作者多一些机会,不仅是众多“小作者”的愿望,也是报刊时评百花齐放、贴近百姓的需要。毕竟,报刊时评乃天下“公器”,而不是少数作者的“日记本”。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生活|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