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5月22日

星期

   

科技周观察
孩子失去梦想 世界将会怎样

实习生 程曦 本报记者 张东操

  本报北京5月21日电

  5月21日是本届全国科技周的“艺术与科学日”,组委会为此专辟了“艺术与科学”独立展室,展出绘画和雕塑作品,意在“以艺术的形式和强大视觉冲击力,展示人类探索和认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历史轨迹”。

  然而记者在采访时,许多观众表示,展厅里的静物、风景画让人如坠云雾,不明白与科学有什么关系。一位青年观众说:“展品的艺术色彩似乎更浓。”记者了解到,这些展品由某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提供,是该大学举办的艺术与科学作品展中的力作。

  是观众体味不出这些展品的高妙之处吗?记者采访了科技周主题展的总策划,这位负责人直言不讳,这些展品在体现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方面,的确差强人意,主要原因是我们的艺术工作者很多对现代科学比较陌生。

  这种尴尬还出现在主题展的展板制作过程中。组委会负责人之一田氵名说,他们力图用艺术性的手法对科技知识加以形象展现,以便吸引公众。最初找过一些艺术家帮助设计展板,不想设计出来的展板与原本的科学主题有相当的偏离。几经周折,组委会不得不仓促换将,把这项工作交给专业制图人员完成。现在的这些展板,叙述说理固然准确清晰,艺术性却相对不足。

  在展厅入口处,90幅色彩绚丽的画作占据了整整一面墙,十分抢眼,这些画都是不久前“全国青少年电脑绘画大赛”中的获奖作品。

  组委会的一位科普专家语出惊人:“看到这些画时我们都震惊了———不是震惊他们的画工有多好,而是震惊他们中的很多人想象力竟然如此贫乏。不论是几何形状、色彩还是造型,都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如出一辙。”

  这次主题为“科学从这里起飞”的绘画比赛,主旨是要倡导孩子们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但仔细观察这些画作,很多作者对未来的想象仍停留在“我教婆婆学电脑”、“多功能机器人”这些早已算不上新鲜的事情上,他们心目中的“太空城市”也跳不出“飞船加人造卫星”的模式。这位专家说:“这和20世纪80年代青少年的科学画几乎没有太大差别。”

  究其原因,专家认为并不在于孩子们缺乏科学知识,值得反思的是我们的教育。“既然是对未来的幻想,可以随心所欲、天马行空,想象成什么样子都不过分。可他们早已被调教成循规蹈矩的‘乖孩子’,思维和想象力都明显有固定的框框。”

  科学史上每一次飞跃,无不是从“异想天开”起步的。“问题出在孩子身上,但责任显然不应该由孩子来承担。”田氵名语气凝重,“学校、家庭、社会,包括我们这些科技工作者,也许都应该扪心自问:孩子失去梦想,世界将会怎样?”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生活|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