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5月26日

星期

   

与青年谈世界经济发展史(30)
俄罗斯土地与自由的变奏

王东京 孙浩 林赟

  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矗立着一尊巨大的青铜雕像:彼得大帝跨上马背,右手向前挥舞,骏马前蹄腾空,后蹄将一条巨蛇踩在地下。每当人们路经此处,总会驻足仰视,缅怀这位旷世明君开创的千秋伟业。1689年,年仅17岁的彼得一世放眼看世界,以过人的胆识和气魄,推行“欧化”改革,建工厂、办教育、迁新都、搞扩张,把封闭落后的俄罗斯,变成了欧洲大陆的强国。然而,再伟大的君王,也难以超越所处的时代。彼得大帝的改革,未曾触动土地所有制,千百万俄国农奴,仍然一贫如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直到一个半世纪以后,俄国又历经两次变革,才废除了农奴制度,走上了农业现代化之路。

  彼得一世的后继者,穷兵黩武,意欲称霸欧亚。打仗靠的是实力,除了兵强马壮,军需给养也要确保无虞。而俄罗斯气候寒冷,人口稀少,农业生产一无所恃,发展缓慢。为实现帝国霸业,统治者置民生于不顾,硬要从农民身上榨出油来,而农奴制恰恰是一部最好的“榨油机”:农奴手无寸土,又无人身自由,只得依附农奴主和贵族,他们不仅为主人无偿劳动,还要缴纳苛捐杂税。靠搜刮民脂民膏补充军力,俄国在对外战争中连连得手,版图不断扩大。对沙皇来说,农奴制“法力无边”,不仅毫无必要废除,还需不断强化。1765年,叶卡特琳娜二世一纸诏书,便将5000万俄亩新扩国土,连同土地上的农民,赏给皇亲国戚和立功战将。到19世纪初,俄国农奴超过20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

  1846年,英国废除《谷物法》,降低粮食进口关税。以农为主的俄国,粮食出口激增。看到种粮有利可图,农奴主便变本加厉,再一次在农奴身上做文章,农奴无偿劳动的时间,由每周3天增加到5天。“官”逼民反,农奴不堪其苦,只得铤而走险,揭竿而起。这一时期,各地暴动此伏彼起,多达300多次。除了“内忧”,还有“外患”。1853年至1855年,俄国对土耳其发动克里米亚战争,结果被增援的英法联军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痛定思痛,俄国统治者终于明白,英法之所以取胜,不光在于装备精良,而是由于它们早就完成农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化,国力强,拳头自然就硬。

  1861年2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农奴在法律上取得独立,农奴主不能再买卖农奴,也不能干涉他们的生活。法令还规定,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虽仍需向农奴主购买,但只需缴纳20%的现金,其余由政府以有息债券代付,购买者可以在49年内向政府还本付息。1861年的法令,使1000多万农奴“受益”,1863年和1866年,俄国又先后颁布两个法令,改变了“皇族农奴”和“国家农奴”的身份,这样一来,俄国农奴全都由此获得了“解放”。

  人们常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农民赎买的份地,代价也是高得惊人。当时国家把地价抬得老高,原本只值6.5亿卢布的土地,而卖给农民却要9亿卢布,加上偿付国家贷款本息,农民实际花销不下20亿卢布。不仅农奴主从中大捞了一笔,而且国家也收取了大量的利息,倒霉的只有农奴,为了赎回自由身,他们被狠狠宰了一刀。尽管如此,农民还是有了指望:只要辛勤劳作,省吃俭用,多年后或许会无债一身轻;说不准哪天手头宽裕了,还能再买地盖房,过上好日子。而原来的农奴主,钱更多了,人手却少了,于是便不再广种薄收,开始置办农机,使用化肥,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废除农奴制,终归是解放了生产力,使俄国农业出现了重大转机。

  可是,农业发展的桎梏,至此尚未打碎。也许是让农奴暴动吓破了胆,当权者在宣布解放农奴的同时,又下令在各地普遍建立“村社”,给农民套上了新的“紧箍咒”。根据新法令,农民必须带着份地,加入村社组织。未经村社允许,农民无权出卖、转让土地,也不能擅自脱离村社。原来的农奴主,摇身一变,成了村社的“保护人”,有权撤换村长,驱逐村民,未经其允许,村社不得改变耕作方式,不得开垦荒地。农户之间实行“连环保”,互相监督,哪户若不服从村社管理,作奸犯科,邻里会因知情不报,受累遭殃。几个村社组成乡,乡一级设行政、司法、警察机关,是维护帝国秩序的根基。建立村社组织,牢牢缚住了俄国农民。难怪几十年后,列宁对这段历史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俄国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了。

  村社的建立,抵消了废除农奴制的成果。农民的份地不能买卖、转让,限制了土地集中,阻碍了农业规模经营;因农民不能自由流动,城市工厂普遍缺乏劳动力,工业化步履维艰。到20世纪初,俄国非但没有国富兵强,与美、英、法、德等国的差距反而越拉越大,成了列强中实力最弱的一个,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1906年,内阁总理大臣彼得·斯托雷平执掌大权,为了挽救日薄西山的帝国,在尼古拉二世支持下,于同年11月,又一次对农业进行改革。

  斯托雷平政府规定,农民的份地纯属私有财产,有权退出村社,可以自由转让、买卖。根据新法令,先后有1600万俄亩土地真正回到农民手中,有240多万户农民从村社退出,单立门户,自主经营。政府还责令农民银行,发放优惠贷款,推动土地兼并,培植了154万个独立农场。同时,组织破产农户移民西伯利亚,试图在广袤的边疆地区,发展更多的现代农场。斯托雷平的改革,使土地和农民自由流动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1908年至1914年,有110万份农地进入市场交易,300多万农民或加入移民大军,或以真正的自由人身份,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

  像所有气数已尽的王朝一样,俄国并没有因斯托雷平的出现而摆脱覆灭的命运。今天,也很少有人知道斯托雷平这个名字。但这场改革对俄罗斯的历史,影响却极为深远。当改革进行到第7个年头,俄国谷物产量便达到8600万吨,这个纪录,即使到了1953年的苏联,也没有被打破。于是,有人甚至认为,斯托雷平的改革,是沙俄留下的一笔财富,从当今俄罗斯的农业变革中,都能或多或少地看到斯托雷平改革的影子。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生活|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