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6月2日

星期

   

与青年谈世界经济发展史(31)
苏维埃:新经济政策以退为进

王东京 孙浩 林赟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宣告了沙俄的灭亡,但是,血与火催生的苏维埃,却没能一蹴而就,跑步进入社会主义。特殊的历史环境和国情,使苏维埃突破前人的设想,走过了一段以退为进、迂回前行的发展道路。

  苏维埃政权一经建立,就被“文明世界”视为眼中钉。不到5年时间,先后有14个国家,对其武装干涉。原沙俄残部,也纠集力量,发动叛乱。生死存亡,系于一发。布尔什维克党人在列宁领导下,与国内外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红军将士血战沙场,要靠强有力的经济后援。可对方有备而来,战局初开,便抢得先机,占领了俄国3/4的国土,切断了粮食、原料主产区通道。为了拯救摇篮中的新政权,自1918年6月,苏维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等相继出台,全国变成一个大兵营,上下齐心,戮力抗敌,终于夺得了胜利。

  和平曙光已经来临,可围绕国家的走向,一场激烈的争论,在领导层内部展开。很多人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恩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不出其右,只要人不解甲,马不卸鞍,一鼓作气,定能直接跨入社会主义。而有的人却认为,战争时期采取的非常措施,有很多弊病,用于和平建设,未必有利;俄国国情,离经典著述的要求相距甚远,建设社会主义,尚需从长计议,急躁不得。两种主张,各有道理,何去何从,一时很难定夺。

  1921年2月,红军队伍里发生了一场兵变。镇守喀琅斯特要塞的士兵,多是农民子弟,听说家里被余粮收集制逼得没了活路,怒从心头起,竟然枪口内转,要挟中央。“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的口号,引起了全党的反思。其实,余粮收集政策,农民一直就打心眼里不买账。政府向产粮省强行摊派征购任务,付给农民的纸票子,出价只相当于黑市价的1/10。起先各地普遍抗粮不交,上面便动用军队,组成收粮队下乡,挨家挨户强征硬收。为完成任务,有人一面用枪顶着农民脑袋,一面扒粮食,老百姓的余粮和部分口粮,甚至开春用的种子,统统被拉走了。在十月革命中,庄稼人无偿得到了土地,他们知道,只有苏维埃打了胜仗,才能保住自己的土地,对余粮收集制,尽管牢骚满腹,也只得忍而不发,可战争一结束,余粮收集制便再也推不下去。无独有偶,农村形势剑拔弩张,城市经济也开始触底。企业国有化一哄而上,政府顾了东头,丢了西头,企业资金不足,人才匮乏,生产经营难以为继。战争过后,工业产值减少6/7,煤炭减产2/3,生铁减产97%。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战时大显神威,和平年代却不再灵验。没了打仗的压力,干活时大家都想省点劲,吃起大锅饭也无须谦让,农民不交粮,城里库存告罄,实物配给成了画饼充饥,工人纷纷罢工游行。看来,革命胜利后,再沿袭老一套办法,不仅建不成共产主义,还有可能把苏维埃引向歧路。1921年3月,俄共十大决定实行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随即启动。

  与余粮收集制相比,实行粮食税后,农民上交的粮食,不足原来一半。交足国家的,剩下的便是自己的,农民舍得投工投料,生产热情空前高涨。1921年5月,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颁布《关于交换》的法令,粮食交易开禁,农民可到市场出售余粮,城里人随时可买到粮食,吃饭就有了保证。实行粮食税政策,允许农产品买卖,适应了俄国小农经济为主的国情。但列宁认为,农业的最终出路,是引导个体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

  按新经济政策规定,国营企业重新进行了整顿。对要害经济部门,国家实行严格控制;中小企业招标出租,无人承租的,归还原业主。对高度集中的企业管理体制,也进行改革,推广经济核算制,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企业经营和财务独立,按照商业化原则运作,实行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和奖励制,取消平均分配,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十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最先抓在手里的是政权,其次便是银行。银行还是国有化的首班车。但实施国有化的最初目的,却是消灭银行,进而消灭货币。1920年1月,政府通过《关于撤销人民银行》的法令,在以后21个月的时间里,银行销声匿迹,成了财政部门的一个行政机构。允许粮食买卖,实行新工资制,货币媒介必不可少。1921年10月,全俄中执委作出《建立国家银行》的决议,银行各项业务重新恢复。银行从撤到建,反映了俄共思想认识的转变。列宁曾深有感触地说,“银行是现代经济生活的中心”,“我们需要的国家银行,应当比最接近商业的资本主义的国家银行,还要接近商业一百倍。”

  在马、恩的经典论述中,商品、货币、私营经济,在新社会都将不复存在。如果说,粮食税、交换法令、银行重建,这些新经济政策,冲破了理论禁区,那么,引进外资,发展对外贸易,更让固守教条的“理论家”大跌眼镜。在实行新经济政策过程中,政府将无力经营的油田租让给外商,以此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人才。1921年3月,苏维埃政权捐弃前嫌,与英国政府握手言和,签订双边贸易协定,苏维埃主动向西方国家打开了开放的窗口。

  为保证新经济政策落到实处,政府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工业主管部门由52个减至16个,建立区域经济委员会,把部分权力下放到地方。同时,整顿财政,开源节流,重建税务机关,废除无偿调拨等制度。为了稳定经济秩序,银行恢复了金本位制度,改善货币流通,一度恶化的通货膨胀,得到了控制。

  列宁曾把新经济政策比作爬山,登山者迂回前行,目的是为了积蓄体力,另寻捷径,一旦时机成熟,便可向顶峰冲刺。按照他的设想,这一政策不是权宜之计,而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可惜由于列宁的逝世,新经济政策过早中断,后继者很快选择了另一条路线。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生活|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