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6月5日

星期

   

讲述成才者的故事
成功的秘诀在于发现

董聚山 何钟 特约记者 伍旭东

  “解决问题不是缺少途径,而是缺少发现。”见到肖龙旭时,他刚出席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80周年纪念大会归来,这次他作为先进青年代表,已是第四次受到江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这要归功于他的科研成果。瞧,短短10年间,他竟拿下40多项科研课题,其中仅国家技术发明奖、军队科技进步奖和国际专利就达34项,还荣膺“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难怪他三句话不离“创新”、“发现”。

  身为第三届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有着第二炮兵某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头衔的肖龙旭,其思维方式常有超常之处。“信不信,一张报纸我连看几天都不觉得乏味,关注的自然不仅仅是上面报道的内容,重要的是可从中发现很多相关信息。”他一脸真诚地说道,并引出一串趣闻。

  冬日的一天,他到市场买菜,菜农顺口溜出的一句“大棚里蔬菜长得慢,产量低,价钱就贵”,竟引起了他的“连锁反应”:蔬菜生长慢主要是因为光合作用不充分,不充分的原因是缺少二氧化碳,如能增加二氧化碳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数月后,一套“温室气肥增施装置”研制出来了,经大棚试验,各类蔬菜年增产达40%至102%,且成本低廉,该成果很快被推广应用,并获当代专利科技成果博览会金奖和火炬杯高新技术成果金奖。

  又有一次,他同一位在某油田工作的朋友闲聊,当人家为“油田偷电”现象愤愤不平时,他却来了兴致。很快,一种能随油田“磕头机”工作状态,自动通、断电的“自适应智能控制器”在他手上诞生了。“油耗子”这下没辙了,一个油田每年可减少上亿元的损失,还能节电10%以上。该成果由此获国际专利和国家发明专利。“这都是分外的事,不值得津津乐道。”在肖龙旭的导弹科研生涯中,少不了“苦苦思索”,但很多时候得益于“灵机一动”。提高导弹命中精度,增强毁伤效果,是包括肖龙旭在内的许多导弹科研人员长期追求的目标。发射场上,导弹某部件通电时的参数特性猛然触发了肖龙旭的灵感,他通过研究该部件工作参数误差产生的机理,提出误差分离及修正方法,进而用于导弹制导系统,竟一举成功,其技术方法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人可以成为某方面的专才,但不可能成为全才;有想法更要去做,尤其是让大家共同来做。”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某导弹科研项目,虽说源于肖龙旭的重大发现,整个设计方案也出自他一人之手,但靠他这个“小字辈”自己的力量完成这样的大课题,简直是“天方夜谭”。结果,在他的真诚求助和“动情游说”下,各路专家共计百余人纷纷投到他的麾下,其中不乏在二炮乃至全军都很有影响的科研“大腕”。该项目完成后,有50多人获奖。“在现代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的今天,靠一个人单枪匹马打天下已不可能。帮别人赢,实际上就是帮自己赢。”此刻,肖龙旭脸上浮现出轻松的微笑。这算不算他的又一发现呢?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生活|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