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6月9日

星期

   

都市观察
把激动和产品捆绑销售
小辣牛舞里的消费“阳谋”

本报记者 陈娉舒

  高亢的牛叫声犹如冲锋的号角,“夜猫”们随着领舞 D J近乎疯狂的高呼,狂放地摇摆扭动全身。如果你在这些日子里出没京城的一些著名迪厅,就一定看过这种火爆的“小辣牛舞”,它的主要动作就是模仿活泼可爱的小牛。迷恋上这种新舞的人,被称为“辣牛一族”。

  随着火爆热辣的舞蹈,一种名字中有“牛”字的饮料,销量直线飙升,辣牛一族,一边热舞,一边畅饮。推销商更是不失时机,以传舞为名,四处打出“骇翻天,越夜越精彩”的大幅广告。

  营造消费氛围,构筑一种消费文化,把舞蹈、音乐甚至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和产品一起捆绑销售。小辣牛舞不是第一个,而是新近最风行的一个。

  现代人喜欢与众不同,于是,越来越多的消费场所,都在帮光临者找到他们想要的激动和乐趣。

  近年来,某欧洲啤酒每年都在北京举办音乐啤酒节;去年,另一个牌子的啤酒也不甘落后地打出“摇滚生力军”的旗号。在这些热热闹闹的活动中,一拨拨人慢慢地对某些品牌上了瘾。人们喝的似乎不单单是些酒精或碳酸兑水的玩艺儿,很多人感觉自己喝下的是一种文化。

  最具代表性的还有主题餐厅。各地纷纷涌出的“忆苦思甜”、“文革”、“样板戏”“清朝”、“热带雨林”等主题餐厅,特色越鲜明集中的,越有人追捧。

  在最近的北京,当一些人想找不一样的吃饭地方时,会来到一家以“监狱”为主题的餐厅。餐厅外墙一片铁黑色,自上而下垂吊着满满一墙的大铁链。包间门仅仅在高高的上方开出一个小小的窗口,镶有竖直的铁条。包间的名字,是“牢”、“狱”、“拘留室”。翻开菜单,“难逃法网”、“重刑”、“审判大会”,恐怖的字眼随处可见。连门口摆着的大厨介绍,也是一份《通缉令》:“某某,狱中大厨,捕前在香港赤柱监狱,因厨艺高超,提前释放,转至北京,现在××监狱餐厅服刑。”

  “监狱是特殊场所,一般人轻易不会接触。到这儿来的人,第一次多是带着猎奇的目光,要一番新奇体验。不少回头客再来时,身后跟的是一串人。”餐厅董事总经理辛悦亮话里透着得意。据说,餐厅常客大多看起来30多岁,文质彬彬。他们不一定喜欢真的监狱,但似乎很迷恋这种与众不同的体验。

  就是这样一个气氛阴森格调另类的餐厅,每到饭“点儿”必排长队。它已在京城开了分店,好几个城市的加盟店也将陆续开张。

  在商家标新立异的主题面前,消费本身早已蜕去花钱的本义,有人把如今人们的消费总结为“敏感于都市的流行主调;追逐量身定做的个性化;强调生活就是体验人生的理念;享受参与的身心愉悦”。

  王先生连理发都在寻找一种认同。无论出差到哪儿,头发再长再乱,也忍着捱回北京,然后直奔那家“板寸王”,心里马上感到一种彻底的放松。打动他的是那家店很多的小细节:“店门很小,进出的人却很多;屋里墙上贴着一篇文章《板寸是一种文化》;老板不像生意人,兴致来了,他会亲自动手给你做一个得意的发式,他是那种随时能将小店关门出去休大假的人”。

  网络工程师小张家里八成的摆设,是从宜家家居搬回来的。印证其宜家情结的一个经典细节是:有同事正说着从宜家买回两用落地灯,一向沉默内向的小张眉飞色舞地插话“是不是498元,某某品牌,放在某层某方位,木色镶嵌白色……”

  一项统计结果表明:未来5年,中国将有两亿人口进入中产阶级消费群,他们拥有稳定的收入,有能力追求“最具个性化的消费”。

  所谓个性化消费,无非是有一些超越产品本身的东西,被搭售了。比如说乐趣,比如说激动,比如说情调。

  不管喜欢与否,已有西方经济学者指出,我们无可选择地迈入了一个“体验经济”的时代。

  学者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在巴黎里昂火车站旁边一家叫“蓝色火车”的咖啡馆,一杯平常的苦咖啡要5美元。但品尝咖啡的人可以悠闲地躺在豪华的真皮沙发中,欣赏那些足以在卢浮宫展出的洛可可式绘画作品,真切地体会到巴黎的美好时代。虽然咖啡很快就会喝完,但在如此独特氛围中的体验会给人留下终生难忘的回忆,它的价值远远超过5美元。

  这幅“体验经济”的典型画面给我们留下隽永悠长的意味。正如王先生所说:“我们其实就是一群被商业文化牵引着的孩子。”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生活|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