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6月19日

星期

   

在守望中思考和祈祷

陆小娅

  两天前刚刚收到陕北老乡寄来的邮包,然后就收到了这本《守望记忆》。

  邮包里是搀着黄土味的芝麻,还有针角细密的绣花鞋垫。

  《守望记忆》里是当年的我们,一脸的青春,一身的破烂。

  芝麻和书页,一起带我走回30年前,走回荒凉的黄土高原,走回陕北的“受苦人”中间。

  书页上,知青们当年拍下的山峁沟壑起伏着,冰雪覆盖的山路,寂静而漫长。

  像一扇沉重的木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了,酸甜苦辣的记忆开始奔涌。书桌上明亮的台灯,顷刻间变成了破烂窑洞中如豆的油灯;高速路上的滚滚车流,化作了黄土路上挑着孩子逃荒的人群;亮丽的灯箱广告,映出了拿烟斗对着电灯泡点火的老汉……

  恍如隔世。不知不觉,已经泪如雨下。

  什么叫上山下乡?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还是“荒废了一代人的青春”?这是永远无法准确回答的问题,因为它对每个亲历者意义不同。而我,更喜欢书中一个“插友”的话。他说,上山下乡就是让“我们了解到了教科书和报纸不曾告诉过我们的———真正的中国,从此,我们疑惑,不安,疼痛,醒悟,心碎”。

  《守望记忆》是残酷的。它拨开厚厚的尘土,把很多人想忘记的东西重新展现。当年的狂热、幼稚、莽撞,乃至某些知青的劣行,都能在这本“中国知青民间备忘文本”中找到。

  《守望记忆》是凝重的。沉沉的书页,承载的不是知青们的自怜、自恋,而是“风吹日晒大雨淋,世上苦不过受苦人”的沉重、揪心。《守望记忆》是丰厚的。知青生活与陕北民俗,因为这些原始的记录,忽然间多姿多彩起来。拦羊、放牛、耕地、打夯、锄草、扬场、磨面、驮水、纺线、背柴、闹秧歌、搬旱船、出民工、乘车证、工分票、积代会、大批判、学毛选、样板戏、实验田,赤脚医生、村小教师、窑洞手术……这就是上世纪60年代末27211名“北京知青”和陕北农民相遇而生成的“文化”。

  《守望记忆》是鲜活的。真实的人物、真实的场景,加上一段段故事化、情节化、个性化的照片说明,复活的不仅是记忆,还有情绪和感觉……

  为什么,为什么要守望记忆?仅仅为逝去的青春唱一首哀歌?

  不,守望记忆,“惟愿那一段历史不要在遗忘中作废,不要在沮丧和怨怒中重演,历史要求于人的,永远是思考,是激情,还有祈祷,一样都不能少。”(史铁生语)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生活|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