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6月21日

星期

   

绿茵对话
世界杯:剪不断,理还乱
――本报记者三人谈

  蓝色的忧郁

  刘静:在七种颜色里,蓝色是看起来让人非常舒服的一种色调。蓝色看起来比较安静沉稳,同时也是一种忧郁的颜色。虽然蓝色军团这次全部都有些悲情,有些壮烈,但这只是种巧合,决不是被蓝色给“方”的。我想世界杯以后,这些蓝色军团依旧会痴心不改,继续足坛上的蓝色事业。而且意大利、法国那样的球队要是穿得花花绿绿肯定也就没样了,球迷们也不会接受。

  郭剑:其实蓝色也不是什么好颜色。比如说很少有人愿意把家里的墙壁都刷成蓝色,蓝色的家具也并不多见。这说明蓝色在更多的时候只是一种点缀。拿本届世界杯来说,据说是来自非洲的某个国家的巫师对蓝色施了魔法,这可能是巫师不喜欢蓝色的缘故吧。

  曹竞:在几天前写小组赛总结时,我就曾提到过蓝色的忧郁和巫师赛前关于蓝衣球队的预言,那个巫师好像是日本的。如今,在一幕幕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接连发生后,我真的感到宿命的存在了。蓝衣球队的先后出局的确令本届杯赛逊色不少,尤其法国、阿根廷、意大利三支球队堪称是极品的蓝衣球队。所以比赛打到现在这种状况,我觉得自己没有必要掩饰失望之情。不过,我相信蓝衣军团的没落只是因为他们状态不好,是暂时的,世界足坛的格局并不会因此产生大的变动,更不会出现郭剑昨天文中所说的什么世界足坛新版图。不信,到下届世界杯咱们再看。

  刘静:其实在蓝衣军团里还有一支球队,就是巴西队。巴西队有一套黄色的主场服,这是他们的传统队服,还有一套蓝色的客场服。巴西队在前面4场比赛里,一直是穿传统的黄色球衣。因为害怕蓝色的晦气,他们甚至把蓝色的球裤都换成白色的了。

  郭剑:不过巴西队下一场对英格兰队就只能穿蓝色球衣了,英格兰作为主队选择穿白色,所以巴西就无法穿同样属于浅色的黄色球衣了。不知道届时穿蓝色球衣应战的巴西队能不能让这仅存的一抹蓝色继续前进。

  纷乱的格局

  刘静:可能我比较传统,我还是喜欢不乱的世界杯。我骨子里还算不上是个球迷,就像影迷和喜欢看电影的人是两种境界。前者可能已经有了较为专业的目光,看得出镜头的运用、体会得出导演镜头语言的良苦用心;喜欢看电影的人多半还停留在看大导演、大明星的层次。偶尔碰上个与自己的生活特接近的片子,才会去看一些小制作,也能引起共鸣。我看足球大致也属于喜欢看电影的层次。喜欢大牌的球队,还有大牌的球星。如果世界杯上没有他们在,世界杯对我的意义也就减了大半。我想与我有同感的人还是挺多的,八强赛完了以后,很多朋友都感慨:这样的比赛还有什么可看的!千万不要变成韩国和塞内加尔争冠亚军,这样世界杯的权威性真的值得怀疑了。

  郭剑:所以我们的观点不一样,我看世界杯就是为了看纯粹的比赛,所以就连南非对斯洛文尼亚我也看得津津有味。如果喜欢看大牌球星,那就应该平时多看看各国联赛;如果喜欢看强队,那就不该放过欧洲杯、美洲杯甚至非洲杯。这是32支队伍参加的世界杯,不是“传统八强争霸赛”。为什么世界杯每4年才一次?就是因为把这么多队伍集中到一起不容易。所以大家就好好看吧,自己欣赏的队伍被淘汰后,陪上一些伤感就够了,千万别对世界杯失去信心。

  曹竞:有人喜欢乱,越乱越好,有人喜欢稳定,越稳越好。我的观点是如果乱,那也得乱得好看才有劲。可你看看这届世界杯,乱是乱,却没见乱出几分情调来。法国、阿根廷、意大利、葡萄牙的出局,是因为他们状态不好,可我并不喜欢这样的结果。看足球比赛,本来就是看球星的表演,弄一堆平庸的人在那儿傻跑,那还叫足球比赛吗?那还不如去看田径比赛,跑得更单纯。作为记者,我们应该以一种客观的态度来报道比赛;但如果从一个球迷的角度来讲,我当然还是想看精彩的对抗,球星间的对抗,而不是像现在面对如此多的二流球队和二流球星。不过,我估计这届世界杯赛的大乱也会对那些大牌球队以警示,别做些不在状态还能拿世界杯的美梦了。

  执法的争议

  刘静:裁判成为一场比赛的主角是一件最悲哀的事。我认为本届世界杯的有些裁判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在小组赛上,意大利就有3个好球被裁判判为越位,像意大利这种专门抓防守反击的队伍,把他们的反越位吹成越位几乎就是要他们的命。

  郭剑:我觉得如果就“越位”问题指责裁判算是强人所难。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换成自己当边裁会不会出现错判?我不相信有裁判敢在世界杯的赛场上明目张胆地欺骗全世界,即便有时候我对他们的判罚也不敢苟同,但我仍旧认为他们之所以做出错误的判罚,是有着“昧着良心”之外的理由。比如说双方队员之间的斗智斗勇,这很容易造成裁判简单而直接的判罚。裁判是受过训练不错,但我们看电视时通常都要通过慢镜头来反复甄别是否有越位情况发生,边裁在场边却不可能犹豫或者思考,他当时认定你越位,那你就是越位。

  曹竞:我认为重点不在这儿。举个例子来说,韩国队打的是全场紧逼,这种打法特别容易犯规。如果裁判这时候对他们的犯规保持宽容的话,那他们的对手,尤其那种技术型球队根本就没法踢了。韩意一战我在现场看得很清楚,他们经常是一个挡人,一个拿球,这是明显的阻挡犯规,可裁判不吹,你说对方还怎么踢。我们在评价裁判时,总喜欢盯着点球或者红牌,其实,那些特别会帮忙的裁判往往是在细节上帮忙,因为足球比赛本来就是由细节组成的。

  郭剑:足球场好几十米宽,队员又不是平面上的一个一个点,他们是活生生的、随时都要发生位置变化的立体的人,所以越位问题出现误判实在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按国际足联鼓励进攻的最新规定,进攻队员和防守队员平行时不算越位,但是双方仅差一个身位甚至半个身位的情况实在不好判罚。所以必须要国际足联想出一个切实的办法来弥补裁判的误判,光指责裁判相当于无理取闹。

  曹竞:裁判也是人,会犯错,这观点我同意。但我想说的是如果一个裁判在比赛中犯下如此多的错误,那么,他是否有资格执法世界杯就值得商榷。国际足联对裁判的袒护,让我想到了中国足协在裁判问题上的态度,总是拿水平问题来掩盖职业道德的问题。执法德国与喀麦隆之战的涅托将比赛毁得面目全非,这种人纯粹是世界杯的祸害。有人认为,裁判左右不了比赛结果,那指的是水平相差太大的比赛。在世界杯赛场上这种实力对比并不悬殊的比赛中,裁判当然可以左右比赛的结果。

  场外的话题

  郭剑: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曹老师,就是前方记者的工作状态大概是什么样的?国外记者和中国记者的工作习惯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曹竞:说实话,如果作为球迷来看世界杯肯定是种享受;但如果以记者的身份来看世界杯,工作压力恐怕才是第一感觉。由于世界杯是全世界球迷的节日,也是全世界媒体施展才华的机会,所以我认为大部分到这里来的记者都是带着很强的责任心来的,大家也都是在一种弦绷得很紧的状态下进行着每天的工作。由于世界杯赛场地分散,每个记者都像是在耐力拉练。有比赛的时候,我们几乎每天都是一大早出门搭飞机、火车或者汽车奔向各个赛地,抵达赛地后放下行李,便冲向赛场或者球队训练的场地。采访结束后再回到新闻中心或者住处写稿,等到结束工作出去吃饭时已是深夜。有一段时间,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以至于有一次在采访米卢时,一位外国记者当即昏倒在混合采访区中,弄得米卢都有点不落忍。不过,因为足球这个项目实在太吸引人了,我觉得每个记者似乎都是“双重人格”,一会儿当球迷,一会儿当记者,有时候我觉得在比赛结束后让自己迅速恢复冷静、客观的态度,似乎比采访还难。记得那天在新闻中心里看阿根廷与瑞典队的比赛,当看到阿根廷队被淘汰后,我和几位外国记者一起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弄得工作人员还跑过来安慰我们。而当天恰好有中国队的比赛,又看到国脚们踢成那样,当时在赛场一边写稿,一边觉得心口快被堵得背过气去了,那种滋味真是不好受。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苦中有乐,乐中带苦吧。

  至于国外记者与中国记者的工作习惯,我觉得都差不多。每天比赛结束后,国际足联会在场馆内搞个混合采访区,中间拦着一排桌子,教练与球员鱼贯而出,走在桌子里侧,而记者则在桌子外面自由采访。那时,我觉得中外记者都像抢着买什么东西似的,一拥而上争抢有利地形以便“逮”住你的采访对象,如果体格不行的话,还真挤不进去。

  刘静:我也想问个问题,你这次采访世界杯到现在为止接触过哪些大牌明星?他们如何对待记者的采访?

  曹竞:来这里之前,我对于采访大牌明星既渴望,又担心。因为觉着连中国那些球员都那么难采访,更别提采访这些价值连城的大牌球星了。不过经过这么多天后,我发现很多大牌球星根本没有国内球星的那些大架子,非常平易近人。在混合采访区里,我有幸看到了包括齐达内、菲戈、里瓦尔多、罗纳尔多这些大牌球星是如何接受采访的。他们看上去完全把接受采访当作自己的工作,只要你说的是他听得懂的语言,他们都会很认真地盯着采访对象,并且很耐心地回答问题。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巴西队的中场球星儒尼尼奥,当时我跟另一家媒体的记者在混合区截住了他,在长达10分钟采访中,他一直很认真,认真听问题,也认真回答问题,甚至有时还会思考一下,再回答你的问题。而不是像有些中国球员那样,要么绷起脸不理你,要么根本不正眼看你,好一些就是官话或者废话连篇。不少国外大牌球星给人的感觉是,他们很尊重你的工作。其实,如果不是工作需要,我们也不会跟在球员后面问这问那,踢球是球员的工作,采访是记者的工作。我想对于正在工作的人给予最起码的尊重,这并不是什么非份的要求。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生活|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