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7月13日

星期

   

校园戏剧给话剧界上课?

实习生 刘海娟 记者 陈娉舒

  因为青春而充满创造性,因为贫穷而自由纯粹,“2002年大学生戏剧展演”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7月10日晚的北京人艺小剧场涌动着浓浓的青春气息,“2002年大学生戏剧展演”在此拉开帷幕。此后半个月,由全国12家高校的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18台戏剧将逐一走上舞台。

  本届展演的鲜红色宣传海报上打出的标语是“热情、鲜明、纯粹”。首都经贸大学的《夜灵》、中国人民大学的《莫班小姐》、《我是诗人的女儿》、《文明城市》,在当晚的开幕演出中,所谓的道具,就是一些随便搬来的课桌椅;所谓角色服装,就是学生们平日出入校园的着装。简单加上纯粹的热情和喷薄而出的表达欲望,大学生们向观众展示了“贫穷戏剧”的魅力。

  过去的校园戏剧曾经让我们记住田汉、曹禺、李叔同等人的名字。近几年,戏剧舞台充斥着翻版经典和“伪先锋”的同时,来自校园的独立创作与深度思考、真诚表达与锐利视角,成了戏剧界的新鲜动能。

  去年7月,京城4所高校的戏剧发烧友首次走出象牙塔,《我弱智,我无罪》、《春暖花开》、《结束,开始》、《沃依采克》等6部剧目,牵动了高校围墙外的人对校园戏剧的第一轮审视目光。“首届大学生戏剧展演”给很多人留下的是感动、震撼和难以言说的希望。

  由此开始的尝试越走越远。今年3月,北京理工大学太阳剧社的《沃依采克》登临专业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一些圈内人评价,理工大的“学生版”精彩度完全堪比此前孟京辉的“孟氏版”。5月,另一家理工类院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第二届北京大学生曲艺文化交流节期间,推出戏剧《月亮升起的时候》。一些科班出身的年轻人,7月初也开始他们走向职业生涯的首次尝试。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大戏《屠夫》日前成功上演,北师大艺术系影视表演专业则将雨果的《千元赏金》率先搬上中国舞台。

  著名话剧导演林兆华表示,学生戏剧给他最深的感触是“自由”。他预言戏剧必将由此变得更多元。

  曾有人认为学生戏剧粗鄙、不成熟。但两届大学生戏剧展演组委会成员之一、北京表演工作坊戏剧制作人袁鸿说:“较之专业人士,大学生的戏剧不受任何商业束缚,他们更耐得住寂寞,显示出更纯粹的艺术追求、更大的创作热情以及更宽广的想象空间。”

  两届戏剧展演发起人之一的戏剧编导张广天,此前用两个多月时间帮助北航学生选剧本、排练,推出《月亮升起的时候》。他认为,所谓“专业的”、“业余的”,不在于表演体系的不同,也不在于演技粗鄙与否,而在于是否有“创造性”。即便你是科班出身,可如果你50岁还就只有一部《茶馆》,那么你才是真正的“业余”。

  袁鸿介绍说,大学生戏剧展演的举办初衷,是以一种参与的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并接触戏剧,同时给热爱戏剧的学生一个被承认和锻炼的机会。但现在看来,大学生戏剧展演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张广天认为,“也许大学生戏剧一开始只是玩一玩,但他们却无疑越来越显出创造意识。”张广天认为,近年中国戏剧舞台看似繁荣,实际上没有一部戏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大学生带来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将给中国戏剧舞台一记重拳。因此,他甚至说:“展演是话剧界最好的受教育机会。首先教育他们要增强创造性,其次教育他们在创作心理上必须年轻化,教育他们———不要在上世纪80年代实验戏剧的状态中老去!”

  众所周知,大学生戏剧也被戏称为“贫穷戏剧”,没钱,几乎是每个学生剧社都遭遇过的尴尬。对此袁鸿认为,钱不应成为校园戏剧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太多的钱反而会冲淡艺术的纯粹性,总想着到哪里去申请资金会让他们越来越偏离戏剧本身。去年首届展演剧目之一《沃依采克》的导演、北京理工大学生顾雷也认为,“如果注入过多金钱,会伤及我们的创造力。”

  如何拓展校园戏剧的生存空间?一些话剧界人士认为,学校应该给学生更自由的创作空间和规范化的管理,戏剧界也应该为学生们提供场地、道具,帮助他们申请资金等,并提供一些交流的平台。

  但除了资金,大学生戏剧确实还面临着其他的问题。比如专业性相对较差:稚嫩的发音,僵硬的形体语言,不适合舞台表演的文本处理等等。另外,校园剧社里的成员大都来自不同院系,集中排练很困难,何况“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剧社的连续性也常常受到破坏。

  不过,校园戏剧面临的一切难题,似乎最终都可以用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来弥补。对很多校园戏剧青年来说,戏剧给了他们另一种人生体验。

  《文明城市》的编剧兼导演、中国人民大学的孙小杭应邀在开演之前向观众讲些什么,他有些青涩地说:“我只会用戏剧说话,这样我说不出来,戏剧是灵魂跳舞的地方。”

  一位话剧圈内人引述《沃依采克》的作者、德国作家毕希纳的话说:“抛弃各种幌子与理由,在某一瞬间,戏剧恢复了本来的面目,一种久违的精神生活与集体生活。此时,它与生存的信念密切相关:代我们呻吟与嘶喊,忏悔与狂欢。”

  而对于更多的莘莘学子来说,校园戏剧,可能还是他们数年校园生活无法避开的一次路过。有高校学生曾如此表达他眼里的校园戏剧:“菁菁校园,总有些东西在繁茂生长:书单、荷尔蒙、轰轰烈烈又灰飞烟灭的爱情,同时,还有些东西点缀其间,甚至成为纪念本身:足球、啤酒和话剧。”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生活|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